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昂  雷雪  马峥 《编辑学报》2023,(4):466-472
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逐步成为开放科学环境下预印本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和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有益补充。本文对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服务的开展方式归纳为第三方平台的评议和出版服务、预印本平台采用的第三方服务以及学术期刊采用的第三方服务3种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从评议对象与评议内容呈现方式、评议质量控制机制、评议人激励机制、学术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其优越性,并结合国内同行评议现状总结该模式对我国业界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培  高虹 《科技与出版》2024,(3):136-143
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稿件评议的基本制度,是判断稿件学术水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剖析我国学术期刊传统匿名同行评议模式在开放科学环境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索以开放同行评议为导向的同行评议模式,实现开放同行评议与匿名同行评议模式的有机融合。提出以开放同行评议的优势项补充匿名同行评议的劣势项,弹性化实施同行评议,根据期刊的学科特色差异化选择评议模式,构建多种模式的交互式同行评议平台,促进学术合作与同行评议资源共享等优化路径,对完善我国学术期刊现有同行评议机制,提升同行评议质量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调研了现行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类型模式,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不同评议模式的认可度,以及对新型平台和工具的接受和参与程度,分析了预印本和Publons对同行评议的影响。文章提出,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应将盲审模式与开放同行评议有机结合,探索最优评议模式,以提升同行评议质量、效率和透明度,同时要鼓励中国科学家深度融入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活动,以进一步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发挥作用,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国家战略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4.
姚占雷  李美玉  许鑫 《编辑学报》2022,34(2):142-148
受开放科学思想影响,传统的同行评议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开放同行评议自首次提出至今已走过40个年头,已被越来越多的期刊所接受并应用.时值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际,对开放同行评议的系统回顾与展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行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进行梳理总结,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概括为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透明同行评议和...  相似文献   

5.
张彤 《编辑学报》2019,31(5):490-497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 OPR)内涵丰富,审稿流程多变。为了探讨OPR的开放层次,提出了OPR多层次模块化分解与组合思路,以期为学术期刊探索适合自身的OPR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模块化方法将OPR全流程的开放环节解构为3层,再进行组合;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出版商和学术期刊实施的多种OPR制度进行分析。经模块化解构,先得到要素层的OPR功能模块;其次得到单刊实施层的7个开放子模块:众包审稿、开放指定审者权限、审者身份公开、原稿预出版、评议报告公开、开放互动和出版后期刊评议;再自单刊实施扩展至产业链实施层,得到刊群/多主体实施层的3个开放子模块:审稿外包、期刊间的评议报告转移和出版后外部评论;进而组合成OPR多层次模块化开放体系。多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各种OPR均可视为上述开放子模块的单一或不同组合形式。所提出的学术期刊OPR多层次模块化思想扩展了OPR概念外延,为显性理解OPR多变流程开辟了新途径,为OPR分类阐明了新思路,为学术期刊选择OPR制度并定制审稿流程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提出一种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即通过归纳收敛开放同行评议内容,形成能够表征学者不同层面影响力的多个标签簇,从而从质量层面多角度探索学者影响力,并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方法/过程]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构建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并以开放同行评议平台F1000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评价方法是一种新的评价角度,实现了对学者的多角度评价,增加了学者影响力的饱满度和辨识度。分析表明,该方法与文献计量评价方法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一种补充。传统的定量分析与开放同行评议方法的结合将是未来学术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对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策略的全面调查是开展OPR可行性评判、策略选择等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把握OPR发展现状,为制定OPR路径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基于OPR内涵和流程分析,对“开放性”理念进行解构,构建“要素公开”“开放参与”二维度分析框架;基于文献调研和拓展检索,构建覆盖5类实践主体的OPR策略数据集;基于文本标注和统计分析,对OPR策略的要素开放等级分布和模式分布进行探讨。[结论/发现]当前OPR策略呈现多样化、多维度的发展态势,但大多数实践主体仍倾向采取保守的策略,OPR策略应用视不同的资源禀赋、商业和公共属性的权衡而不同。建议从加强政策制定和规范引导、制定呼应主体定位的转型路径、探索多主体协同的合作机制等方面优化OPR实施策略。[创新/价值]构建覆盖多元主体的OPR策略数据集,提出“要素公开”“开放参与”二维度理论分析框架,对多元主体的OPR策略选择进行探索分析,为把握OPR整体发展情况、OPR策略选择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学颖  罗萍 《编辑学报》2016,28(3):220-223
为了解决同行评议中不公平、不透明、时效性差的问题,提出改变审稿方式,采用开放同行评议的办法.在分析开放同行评议透明、交互、高效、共享、完整实质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开放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型,并指出制订规范的编辑出版政策,构建专业化投稿和审稿平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是实施开放同行评议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数据是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其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动力及作用机制有助于国家开放共享项目的高效开展。[方法/过程]梳理归纳科学数据开放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对其功能定位及利益诉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多元主体协同的驱动力。然后,结合协同学思想构建开放科学数据主体协同动力系统模型,探索主体间的协作关系。[结果/结论]从激发内生动力与强化外源动力两方面提出促进协同工作的相应建议,为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王海蓉 《编辑学报》2023,(2):147-151
对国外开放同行评议(OPR)的期刊进行研究,分析了开放同行评议的模式;详细介绍了开放同行评议的主要价值;从透明度和开放性2个维度出发,讨论了开放同行评议的3个层次及其机制。参照7大公开要素,对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透明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研究了透明度等级对相对引用率RCR和社会关注度Altmetrics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度等级高的开放同行评议期刊在学术影响和社会传播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开放同行评议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探究政府开放数据的共建共享,为各利益相关主体获取和管理所需信息提供条件,为提升政府开放数据利用效率提供依据。阐述了政府开放数据共建共享引入协同理论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构建了政府开放数据共建共享的协同框架,进而提出构建政府开放数据共建共享协同标准化平台、协同传播模式和协同管理模式来实现政府开放数据的共建和共享。基于协同理论的政府开放数据共建共享可以突破公共数据从源头到采集、整合、传递等过程中组织界限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共享、创造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开放科学的蓬勃发展,科技期刊从传统同行评议逐步演化为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使得读者成为同行评议的参与者之一。本文深入分析对比了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与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中“作者-期刊-审稿人-读者”四者关系变化。研究发现,开放同行评议促进了读者与其他三者的交流关系,扩大了作者受益范围,对审稿人和期刊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转型需要追求缓而稳的节奏,制订明确规定并充分发挥期刊的媒介作用,帮助作者、审稿人和读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以保障四者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分析传统学术论文和开放存取论文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与困难之处;融合层次分析法和同行评议所具有的优势,提出开放存取论文评价的框架、流程以及具体实现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其评价效果,结果显示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文章的真实值相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对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发展历程,在技术革新和学术交流范式变革的背景下,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作为开放科学交流方式,正在相互融合,通过合作共赢,形成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科学交流生态。[方法/过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场景下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包括学科领域内的预印本与开放出版协同发展生态研究、出版社推动的预印本服务生态研究和预印本融入论文数据库生态研究。[结果/结论 ]通过对二者协同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合作具有互补性、发展具有稳定性等特征;对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生态机制提出推进策略:出台相关即时开放政策,推动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融入学术社区与论文“数据库”系统,构建开放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国家开放获取基础设施,实现科学共同体学科化运营;遵循国际标准,完善预印本与开放期刊发布发表衔接流程。  相似文献   

15.
刘晶晶 《编辑学报》2017,29(2):200-203
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梳理的方式,结合具体案例,如Elsevier、Nature、PLoS、F1000 Research等,对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的同行评议方式进行研究.认为结构化同行评议、发表后开放式同行评议以及第三方独立同行评议,各有利弊,应该取长补短,优化评议方式,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作为学术质量把关者和过滤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档案数据开放共享是新时期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与推动档案开发利用服务升级的必然趋势。政策环境、数字化转型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催生并强化了档案数据开放共享理念,推动了其实现进程。文章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档案数据开放共享的促成因素,构建了由主体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机制与平台联动机制三者组成的档案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并提出了落实主体协同合作、保障档案数据安全、优化资源统筹调配的推进策略,以期增强档案机构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激活零散档案资源价值,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7.
开放出版是开放获取文献的一种重要出版形式,文章简要介绍了7个国外学术会议文献出版平台,并从出版主体、出版模式、质量控制、经费、版权、长期保存和引用等7个方面分析了学术会议文献实行开放出版的优势及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中国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相继颁布实施,为各级国家档案馆开展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文章以法教义学方法为分析工具,归纳出国家档案馆档案的公共用物特征和档案开放审核行为的特殊行政行为属性,并通过梳理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法律体系,总结出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具有多元共治的法治架构、审核协同的法治模式和“应开放尽开放”的法治要求。面向未来,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制度应当通过完善档案开放审核法律规范、明确档案开放审核主体职责、健全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和保障档案开放审核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推进法治化进程,逐步实现良法善治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9.
科学交流载体的演变、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动及学术出版模式的创新,使预印本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科学交流模式。在相关主体的联合推进下,学术界逐渐接受和认可预印本的学术交流价值。本文梳理了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演化历程,将预印本学术交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型学术团体驱动的探索实验期(1990年前)、学科与技术驱动的初创时期(1991—2012年)、多主体驱动的极速扩张时期(2013—2019年)和疫情影响下的加速发展时期(2020年至今)。从平台类型、出版融合、技术创新、学术社区团体、成果认可和运营经费等方面出发,总结归纳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的发展特征,并对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1)加强预印本著作权认可,保障预印本首发权认定;(2)促进预印本和期刊协同发展,形成统一的开放学术出版流程;(3)构建预印本论文开放评议机制,化解“以刊评文”难题;(4)营造预印本学术交流氛围,培育中国预印本文化;(5)开放互联形成集群效应,提升预印本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图1。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20.
开放存取期刊具有快捷的投稿和出版模式、低廉的费用、海量的数据、方便的检索、良好的互动等优势,给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虽然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开放存取,但是仍需要做如下努力:顺应形势,发展开放存取期刊;建设门户网站,实现功能模块多样化;尝试传统期刊与网刊并行;采用网上联合审核,促进同行评议与用户评议相结合;与时俱进,顺应开放存取政策,实现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多途径寻求合作,以广告等方式实现效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