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在洛溪新城中学讲了一节作文课。题目是:“巧寓哲思,展现魅力”。这其实是我在自己班上给学生讲过的一节命题作文“远方”作文评讲课。最近忙成一团,一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向我约稿,我都拒绝了。实在不想备新课,所以拿曾经给自己学生讲过的课去对付一下。所以,这是一堂标准的“家常课”;所以,我在课堂中对学生说,后面的内容不一定能讲...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是中学生学习文盲文的一个难点。不少同学采取的方法是“背”。背,固然是一个办法,但对那些未涉及过的通假字,则又无能为力了。对此,我们可采用“不‘通’,则‘通”’法进行剖析。所谓“不‘通’,则‘通”’,就是说在解释、翻译文盲句子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汉字,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讲不通时,那么,那个汉字便是通假字。反之,“通”,则不“通”。现以一道试题为例说明。下列各句中有通仅字的一组是①执政费义②韩子亦无几求③一共一否,为罪滋大④恃此质誓,故能相保⑤敢求玉以激二罪A①③L③④C.@@D@@门995…  相似文献   

3.
4.
[题目]有含盐率为20%的盐水60克,如果要将盐水的含盐率提高到25%,应蒸发掉多少克水或增加多少克盐?  相似文献   

5.
笑傲江湖中有一绝招“无招胜有招”,令许多英雄好汉闻风丧胆.生活中有一种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它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数学世界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不变量,只要我们抓住了它的小尾巴,它就会在我们的手上原形毕露.在我做题时,就遇到了这两个有趣的问题:问题1下面给出图1和图2,若将图1中相邻的两个小方格(指有公共边的两个小方格)中的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称为一次操作,则经过若干次操作后,能否将图1变成图2?若能,请写出一种操作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0154326784552046图11001000000001001图2xx xx xx xx图3分析与解如图3,在方格中相应位…  相似文献   

6.
有些分数应用题里有多个数量,而且有些量又处于变化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合理地选择单位“1”,就成为启迪学生思维,打开解题思路的关键。例1.育才小学五年级上学期体育达标人数占未达标人数的(1/4),本学期又有2人达标,这时达标人数占未达标人数的(1/3),这个  相似文献   

7.
某些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如能抓住某个不变量作单位“1”,解答起来就容易了. 例1、五年级学生去春游,开始上小车的人数是大车的4/9,后米从大车调7人到小车,小车上的人数就是大车的5/8。问共有多少人去春游?  相似文献   

8.
有些分数应用题,题中的不少量都在发生变化,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难以解答。如果抓住题中的“不变量”,把它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往往能使所求问题获解。一、总量不变例1某校五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学生人数是乙班的57。如果从乙班调3人到甲班,甲班人数就是乙班的45,甲、乙两班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分析与解]乙班调3人到甲班,甲、乙两班人数都发生了变化,但两班总人数不变。甲班学生人数是乙班的57,可知甲班人数是两班总人数的7 55;变化后甲班人数是乙班的45,那么甲班人数是两班总人数的5 44。由此可求得两班总人数为3÷(45 4-7 55)=108(人),…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恰当地运用“比”与“辨”的方法,对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确有一定的效果。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对藤野先生有这样一段肖象描写“……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在教学时有意将这段改为“一个黑漆漆的人,吹胡子,瞪眼睛,搂着一大抱书”,让学生比较、辨别。有的说可以,有的说要不得。“为什么要不得呢?”我又追问一句,再看表情,不少同学能意会,不能言述。这时我又  相似文献   

10.
(/)例有一个分数,分母加1则为25,分母减2则为49,求这个分数。分析这道题,分母变,分数值也跟着变,但是,分子没有变。抓住分子这个不变量,本题就好解了。解法一把分子看作单位“1”。那么,“加1”以后的分母,就相当于分子的52;“减2”以后的分母,就相当于分子的94。这样,分子的(52-94)就是1+2=3于是原分子为:(1+2)÷(52-94)=12,原分母为:12×52-1=29。答:原来的分数是1229。解法二无论是分母加1,还是分母减2,约分前,分子都没有变,所以先把分子化相同,25=410,410与49,分母相差1。而“分母加1”与“分母减2”以后的两个分数,分母相差3,所以设法…  相似文献   

11.
刘顶先 《数学小灵通》2013,(Z2):13-17,19
抓住"不变量"解题,要分请类型,找出不变量,采用相应的方法解答。1.抓住总量不变例1.六(1)班、六(2)班两班人数的比是16:15,从六(1)班调6名学生到六(2)班,这时两班人数的比是14:17。原来两班各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2.
混合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比较复杂的计算,它综合性强,学生感到解题时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反应.已知的数据是混合物或是纯净物的质量,反应是否完全.如果已知质量是混合物质量,则要弄清楚它的质量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是元素质量或是哪种物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妙语连珠,口吐莲花,能说会道,口若悬河"。《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口语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导教:优化写字教学,训练观察方法1.启发观察,固定笔画。汉字的结构不外乎以下几种: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如果教师能抓住各种不同结构字的字形特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那学生写起同一类的字,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为此,我指导学生掌握"三比两定":一比宽窄:我告诉学生要比宽窄的主要是两种结构的字,即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这两种结构的字,往  相似文献   

15.
毛晓黎 《班主任》2014,(4):49-51
接手新班不久,让我最高兴的就是小阳也能按时交作业了。要知道,他可是我们学校的“玩霸”,不听讲,不发言,不交作业。我暗自庆幸:都说哪个老师遇到他就倒霉,不一定啊!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获取语用经验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表达,才能习得语用经验;只有走出文本,适度拓展,有效迁移,才能内化别人的语用经验,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提问是每个老师都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传统课堂上的提问与当今倡导的探究性提问,其要求却不大相同.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为此,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戴永平 《考试周刊》2009,(33):90-91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其主要意义在于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头脑和嘴巴得到解放,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进而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但是眼下不少教师只是把自主探索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在教学中只是追求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缺乏扎实的过程,更缺少思维的碰撞,  相似文献   

19.
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述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行之有效埘渗透美育?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看过“幸运52”吧?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前几天的作文课上,我们班就像模像样地开播了一期“幸运52”。在第一、二关比赛中,双方同学都有不俗的表现,比分不相上下。可惜的是我却没能争取到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如坐针毡,暗暗地为自己鼓劲。第三关“幸运搭档”开始了。老师刚宣布完,我和吴凡对使了一下眼神,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讲台前,同学们见我们“不请自到”,不服气地瞎哄起来。我忙拉着吴凡,自我推销:“我和吴凡可是一对‘黄金搭档’,各位,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带给你们幸运!”或许是我们势在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