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文章指出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有助于实现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及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将形成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巨大需求,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这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改革,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良好的校园网络设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始,学生自己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创新型人才,具备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所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工具,要求学生在学习与运用语言时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根据外语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大学外语教育由基础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非外语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相应的语言应用氛围等部分构成。综合性大学担负着高级创新研究人才的培养任务,理应将外语教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语言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人的思维和社会的交际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语言有着知识传递和思想交流功能,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熏陶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外语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应的语言活动及交际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学校在外语教育规划中应注意语言教育功能的体现,注意语言教育的多层面和语言的多元化等的相互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安娜 《海外英语》2022,(11):83-84+91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外语的应用不断广泛。外语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新教育政策的不断落实,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外语专业的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不断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该文主要就外语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研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中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人的思维以语言为载体。在众多学科之中,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通过英语听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山东大学的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外语专业如何从培养单科人才向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该模式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在保证学生的外语学习质量的同时,突破单一学科限制,整合多学科资源,实行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效果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广东省6所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调查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实施现状以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需求三个维度进行。根据调查结论,提出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行“5+3”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优化外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等策略,以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和实践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外语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一环。要从教育改革入手,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克服思维定势、加强思维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氛围和条件,造就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当前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小学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其中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注重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广奇 《考试周刊》2010,(13):175-17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所在。我们要理解“创新能力”的基本意义,知道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广大物理教师要承担起培养更多的适合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对体育教学创新的实践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育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创新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人才,外语专业也不例外。要想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谋求发展,作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就应该积极将自己培养成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文章针对于此,提出了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并结合现实情况对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方法论,以期为时代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随着河南省招商引资数量的不断扩大,培养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尤显重要。目前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观念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外语人才质量考核体系过于单一;外语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相对薄弱等。完善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是: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重构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次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单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再次是坚持"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最后是充分利用外语第二课堂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5.
普通本科与高职都设有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二者的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按国家教育政策,两者都需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都应将人之所以为人的素养教育纳入重点,培养语言运用和商务活动能力强、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融贯中西文化和职业素养高的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相争的焦点,尤其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为稀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确保高职院校毕业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能,还应结合学生专业及其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培养其职业素养,将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打造现代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7.
丁丽萍 《考试周刊》2007,(39):65-66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更意识到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然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仍有许多违背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不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地方,不但严重抑制了学生  相似文献   

18.
侯秀芳  王栋  陈顺通 《大学教育》2023,(3):59-61+74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注重创新的现代信息社会,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目标。文章从高校、教师理念、教学方法、大学生这四个维度提出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期助力培养更多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战略研究的重点是跨境语言问题的相关研究,而"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语言政策与语言发展战略的关系。云南省跨境地区因与许多沿线国家在民族、语言、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这些地区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与外界交流的的重要窗口。云南省高校目前外语教育政策与实践存在缺乏科学规划、语种设置集中、结构和发展不均衡、缺乏培养特殊人才的地方性外语教育政策。云南省应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实行多元化的区域外语教育政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处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顶端,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汇聚点,是培养各行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素。《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提出,要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此,需要深化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程领域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