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知杨宪益先生病重住院后.我心中曾闪过不祥的预感,没多久传来他不治仙逝的消息,虽然有点心理准备,但又一位前辈长者永远地离去,还是令人伤感不已。以往与杨宪益交往中他所呈现的不同形象,变化着在我的脑际翻腾。说他是翻译家、学者、酒仙、诗人,这些都对,但我又想到,杨宪益留给我更为突出的印象却是:一位于事于理都十分明白的人,尽管他常常自称“糊涂”。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等大量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本多是由杨宪益翻译而成。杨宪益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造就了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学功底。回国后,杨宪益将全部人生精力放在了翻译事业上。译著等身的他是我国现当代当之无愧的译界泰斗。  相似文献   

3.
杨宪益(1915-2009),祖籍江苏淮安,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诗人合和文学理论家.他与夫人戴乃迭共同翻泽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深受各界好评.事实上,杨宪益的文学贡献还远不止于此.本文拟对杨宪益的文学翻译与研究贡献进行梳理,以深切纪念这位"翻译了大半个中国"的翻译名家.  相似文献   

4.
马博 《兰台世界》2017,(18):112-114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是我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致力于典籍英译的翻译家之一,他一生译著等身,无愧为当代译界之泰斗。概述杨宪益的翻译贡献,并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其翻译观有利于提高我国译者素质,促进典籍外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杨宪益(1915—2009)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文化史学者。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歌剧,杨宪益百余部、一千多万字的译作涉猎之广、数量之大让人叹为观止。在中国众多的翻译家中,杨宪益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向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所开创并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杨宪益的翻译思想、杨宪益的爱国思想、杨宪益幽默诙谐及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期望能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逝者     
《全国新书目》2010,(1):7-7
译坛泰斗杨宪益去世 2009车11同23日晨6时,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吏学者和诗人杨宪益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5岁。《广州日报》对杨宪益的生平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1915-2009),译界泰斗、著名学者和诗人。安徽泗县人,1915年生于天津一个银行家家庭,1934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光华大学等院校,历任国立编译馆编纂、外文出版社专家等职。他与夫人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英国人,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翻译大师)联袂翻译了《离骚》《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志异》《红楼梦》《鲁迅选集》等,译著逾千万字,被学界誉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杨宪益先生著作等身,誉满海内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为基础,对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习语时各自的利弊,提出两种方法应互为补充,灵活使用,最大限度实现汉语习语多层意义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
王荣华 《大观周刊》2011,(35):21-21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它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红楼梦》的英译使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生命在英语文化里得到了延伸和继续,这也是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侧面。在各种英译版本中,以霍克斯和杨宪益的影响最大最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第三回霍克斯和杨宪益二者的译文,分析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联系两种语言和文化来考察研究翻译活动的本质。霍克斯和杨宪益的译文是归化与异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23日凌晨,著译等身的翻译大家杨宪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驾鹤西归,享年九十四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凤毛麟角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杨宪益的谦逊和勤奋令人敬佩。他用笔耕不辍的精神打开了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文化视野,另一种可供借鉴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芦婷婷 《大观周刊》2011,(44):163-16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情节描述上都达到了至高的水平。《红楼梦》的两个知名的英文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亦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文译本,从人名翻译的角度进行差异对比及赏析,对两个译本所选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胡仁青 《大观周刊》2011,(37):15-15,12
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文化意识角度对文中典型的文化专有项词语翻译进行对比,体现出中西方在宗教、伦理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与“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两种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建议性地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专有项词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麦加其是我在沙特认识的第一个好朋友。一天,他热情地邀请我和翻译去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16.
钦鸿 《出版史料》2011,(2):120-126
十年前现代文学编辑名家范泉先生刚刚逝世时,我曾写了一篇长文《范泉先生不朽的文学业绩》来纪念他。文中除了详述他在文学编辑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外,还提到他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时代我读过黑马老师翻译的劳伦斯散文,印象挺唯美;对于劳伦斯,我还读过他自认为"艺术上最圆熟"的<恋爱中的女人>(郑达华等译作<恋女>),惊讶于他"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日常生活的戏剧化技巧,我喜欢上了劳伦斯.大概2004年知道黑马已经把劳伦斯的小说散文基本都翻译过来,又刚刚杀青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相似文献   

18.
阅读傅雷理解傅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雷文集》(文艺卷·书信卷)傅雷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9四十年前,傅雷走了。我是在三十多年前听说傅雷的。因为学法语,知道了翻译,因为学翻译,知道了有一个翻译家,叫傅雷。三十多年来,傅雷好像一直没有走,没有离开过我。我读傅雷,研究傅雷,一步步接近傅雷,似乎离他越来越近了。  相似文献   

19.
胡山源先生是江苏省江阴市人,他以91岁高龄离开人世已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高大身材,仍屹立在我的面前;他的几十本著作(包括翻译作品),仍在我的书架上。他不独是一名驰名中外的作家、教授,而且是一位令人难忘的编辑。胡山源先生的编辑工作是做得很出色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末直到"文革"前夕,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周作人有过频繁的联系.1952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向周作人组稿,请他翻译希腊及日本古典文学作品.1958年11月,出版社指派我负责日本文学的组稿、翻译工作,同时,向我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约周作人及钱稻荪二位翻译别人不能胜任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时,他们在出版社算是编制外的特约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