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媒介建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媒介理论对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构想之媒介建构进行探讨,可以从物态层、社会文化层及心理意识等层面,通过建立并完善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文化场所建设、文化参与、大众媒介倡导、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等途径,对壮族歌圩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传承环境,提升壮族歌圩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从最初的"倚歌择偶"到今天集各种文艺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歌圩这一壮族文化越来越显出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南宁市积极开展由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发展而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用原生态的歌圩文化资源拓宽投资渠道,以民族经济开发打造壮乡人文魅力,用智慧构筑"文化和经济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基础,促进文化与经贸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从最初的"倚歌择偶"到今天集各种文艺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歌圩这一壮族文化越来越显出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南宁市积极开展由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发展而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用原生态的歌圩文化资源拓宽投资渠道,以民族经济开发打造壮乡人文魅力,用智慧构筑"文化和经济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基础,促进文化与经贸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品牌的树立能带给壮乡人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进一步强化这一民族品牌,用现代科技修复创新歌圩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建立歌圩生态保护区,培育歌圩传承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  相似文献   

6.
言语是最便捷、最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山歌是壮族人民的一种"说话"方式,"歌圩文化"以歌育人、以文化人、以活动吸引人。"歌圩文化"作为壮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壮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当代境遇的客观需要,实践经验的现实需求。需要准确把握壮族农村的基本特点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遵循话语转换原则,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队伍的结合,促进载体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歌圩是壮族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维系壮族族群的重要文化要素,也是广西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广西各世居民族以歌圩为依托,通过文化、经济、社会交往等的持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基于文化尊重、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和共享的区域文化共同体,进而形成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歌圩传统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祭祀娱神是壮族歌圩产生的初始动因与主要功能形态,贯穿于歌圩发展的整个过程。歌圩祭祀最初以具有岭南农业民族个性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为内容形式,在佛教、道教等传入壮族地区后,又形成了巫、道、佛与上述崇拜糅合的对象特点。与此同时,随着壮族、汉族交流的深入和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圩娱神功能逐渐式微。“祭”与“食”“乐”相结合的中原庙会习俗模式在壮族歌圩中萌芽和生根,兼顾了人的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的双重需求,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歌圩祭祀文化变迁深蕴多重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反观其演进过程,交流互鉴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多元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在简略地对壮族歌圩产生发展及现状进行探讨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歌圩因难于适应时代前进步伐而必然走向衰亡。文章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论述歌圩的过去和形式,第二层论述歌圩的现状和将来。  相似文献   

12.
小说起源辨     
稗官、子史、唐宋诸说对小说的起源做出了不同的界定,然诸种言说皆为小说之流而非其起源.鲁迅以为小说的源头在神话与传说,是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论宜州山歌文化与新型歌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宜州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山歌成为当地壮、侗等民族的精神生活需求.传统的山歌文化推动了今天新型歌圩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泛存在于壮侗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歌圩是一种典型的美生方式:生活与审美、艺术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其神圣性带来了灵魂的安妥;人们的情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吕剧研究至今有60余年历史,研究者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吕剧起源诸问题。关于吕剧的艺术之源,有较为明确的琴书和笼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两种说法;关于吕剧起源的时间,有1880年、1900年前后、1901年、1909年、1911年、1913年、1915年左右和清末八种观点;关于吕剧的发源地,主要有博兴、广饶和博兴广饶说三种说法;关于吕剧的创始人,有孙中新、时殿元、张连俊和群体说四种说法;关于吕剧名称的由来,有谐音说、情节说、乐器说和剧目说四种说法。在没有确凿史料记载和老艺人逐渐故去的情况下,关于吕剧起源诸问题可以采取模糊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吕剧研究至今有60余年历史,研究者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吕剧起源诸问题。关于吕剧的艺术之源,有较为明确的琴书和笼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两种说法;关于吕剧起源的时间,有1880年、1900年前后、1901年、1909年、1911年、1913年、1915年左右和清末八种观点;关于吕剧的发源地,主要有博兴、广饶和博兴广饶说三种说法;关于吕剧的创始人,有孙中新、时殿元、张连俊和群体说四种说法;关于吕剧名称的由来,有谐音说、情节说、乐器说和剧目说四种说法。在没有确凿史料记载和老艺人逐渐故去的情况下,关于吕剧起源诸问题可以采取模糊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艺术起源劳动说的理由是值得怀疑的。从根源意义上 ,以劳动为艺术起源的根源 ,是极为人文性质的 ,并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在人的劳动之前 ,是否就完全没有艺术或萌芽中的艺术 ,不能肯定。节奏问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劳动说具有证据价值 ,令人怀疑。关于原始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传统观点不一定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年级:七年级下册 课型:综合课 教材:选自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桂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三月三歌圩文化及相关的风土人情,并能引申到音乐姊妹艺术的关系,启发学生从生活中体验相关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宇宙来源说”和“地球化学起源说”等各种观点,论述了生命的起源的问题.无论是“宇宙来源说”还是“地球化学起源说”关于原始生命的诞生,都必须经过地表化途经实现,由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现代生命.  相似文献   

20.
男女两性恋爱,受到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禁忌制度的制约。所以,各民族的恋爱方式各具特点。壮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恋爱习俗文化,他们的恋爱方式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情趣,在恋爱过程中,大多数青年男女感情细腻外露,缠绵多情,没有太多礼法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