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孙玉芹 《宁夏教育》2007,(12):75-76
走近窦桂梅老师,倾心阅读她的《为生命奠基——实现"三个超越"》一文,文中谈到的"三个超越"是她在语文教改中独到而深刻的教学理念。窦桂梅老师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2.
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多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藩篱,我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教学要关爱语文生命,重塑新课堂,大胆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之绿色!现在,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4.
江海平原,陶冶笔者对语文的一腔热诚.近年来笔者有幸涌入课改浪潮.现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丝思考与大家共勉.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子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笔者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5.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篱笆,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里自主合作、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加在知识的整合、信息的处理、能力的迁移、个性的张扬、特点的发展、人文的素养、生命的体验等方面获得整体性发展。那么,如何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呢?我在教学中对自主选题,捕捉信息;积累内化,处理信息;汇报展示,整合信息三方面做了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7.
好书推荐     
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中青年专辑《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窦桂梅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从《人物小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小学教育的名师的成长历程。而在《教育理念概述》部分中,窦桂梅提出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的生命奠基”;语文教学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提出了积淀、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应该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单元整理课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得出色。那么,怎样上单元整理课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以专题设置单元的特点,运用整体观念教学每单元后,再围绕单元主题上一节单元整理课。  相似文献   

9.
杨琳 《湖北教育》2009,(10):48-49
作为一种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超越课程即知识、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等狭隘的课程观。以全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具体实施这门课程。但是,在当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依然不能摆脱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影响,说教痕迹依旧较深。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感召下,艺术教师应当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让艺术教育教学突破教材与课堂的限制,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决不囿限于语言,对于语言,文学具有超越性。首先,语言本身为文学创作留有超越余地:语言是普遍性的,文学是个别性的,普遍性对个别性则是既有约束,又有开放。使其能自由的超越;其次文学对于语言的超越,应在美学的层面上实现,还应该遵守语言的最底线规则和遵从民族接受心理习惯。  相似文献   

12.
唐晓芙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不仅是方鸿渐超越现实生活中庸俗女人围城的一种遥远理想,还催发方鸿渐积极的自我精神意志复苏;她的揭批打击既摧毁了方鸿渐的个人自信心,又引导和鞭策他不断前行、改造自我现状以超越悲观颓废的精神围城。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法律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它主要体现在由原来以礼为核心,维护至上君权的封建法律思想转变为追求君臣平等,实现“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法律,超越了前代“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产生的内在超越,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由于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该时期进步法律思想没有对国家法律制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与“五四”时期爱情题材伤口的比较中,论深入和分析了“莎菲型”新女性形象“灵肉一致”的爱情至上观的本质内涵。认为,不是从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来写莎菲们的爱情追求,而是从生存本质的角度,从处于现实人生中人们的超越意识来写他们纯真美好的情怀,这是丁玲对“五四”以来爱情题材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终于摆脱了长期尴尬的身份认同问题,正式以纯艺术的独立身份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殿堂的中国陶艺,需睿智地超越传承与创新等对立问题的困扰,拒绝高仿,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转化到符合当下本土文化发展与当代艺术语言的大趋势中,积极开拓探索陶瓷材质的当代属性,构建当代的审美价值,方能走出边缘,重建辉煌。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体征,是催动进步、变革的力量。创新不仅是创造新的风格和样式,而且也是一种对美的深入理解和持续追求,是一种没有终点的运动。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对于新的追求,都不意味着对于旧的抛弃,而是新的扩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似乎时刻处于危机之中,而社会危机的本质是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正是人性的示现。社会危机是社会的常态,因为那是人性的常态映射。人性具有神圣、世俗与兽三性,在光荣年代,神圣性与世俗性得到极大的彰显。当下的中国社会,正是由于存在世俗性与兽性的猖獗,却为礼崩乐坏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而教育内在的迷人性和人性的本来也生动地展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自卑是人类特有的普遍的心理现象 ,其本质是主体对自身的怀疑和否定。自卑产生的原因在于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的影响。人们可以根据经验的判断、理性的分析、内在的修炼 ,不断超越自卑。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艾青所接受惠特曼的影响着眼,既立足于文本的举证,也重点从他们体现出来的对自由诗的本质认识、艺术精神、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上就彼此相似之处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断,并指出艾青在借鉴惠特曼诗歌艺术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富于个性的反叛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