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生若只如初见: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12月版)《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话:“《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见课本第34页)而与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课课练》  相似文献   

3.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古已有之,且源于民间。很早就在诗中出现了。如: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诗经·谷风》)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旌丘》)不但诗中如此,文中也不乏其例:郑昭宋聋(《左传·宣公十四年》)王后蚕于北郊,以供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供冕服。(《礼记·祭统》)而到汉魏南北朝,其应用为盛,这一是在民歌中大量运用,二则因其清新活泼而为后代文人所发扬光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相似文献   

4.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古已有之,且源于民间。很早就在诗中出现了。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以Frankel,H.H.和弘征、熊治祁、汪榕培对《木兰辞》的英译文为研究材料,针对《木兰辞》中的经典意象,进行相应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对《木兰辞》经典意象认知识解的不同,汪译和Frankel译在翻译时对图形-背景-后景的突显侧重不同,汪译侧重突显图形而Frankel译侧重突显后景对图形的修饰。基于此,《木兰辞》经典意象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视角均有不同的体现。与原文意象相比,汪译具有更大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6.
北朝民歌《木兰辞》的特点之一就是为读者留下了多层想象的空间,这些想象空间完全让读者按照自己的意识驰骋思绪,从而增强了此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木兰辞     
《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相似文献   

8.
口头作文教学是当前新课改下,语文教师为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普遍开辟的语文新课堂。本文我结合《木兰辞》一课对口头作文教学法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选取学生3个话题片段,充分展示"以说促写"的口头作文课堂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一种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其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它的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了银幕,制作成了大型动画片《Mulan》,在全球赢得了票房佳绩。这部影片虽然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却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国文化的色彩。从三个角度,即传统与自由,家族至上与个人至上,“男尊女卑”等级思想与女权主义思想等,对比分析了《木兰辞》与电影《Mulan》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同时,试图激发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增强人们对异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保障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李莉 《现代语文》2008,(2):43-44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长300余字。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一篇优秀叙事诗,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此诗在艺术上突破了汉代杂言体民歌的狭小篇幅,。形成了自己的长篇巨制体式,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加之布局严谨,繁简得当,描写生动,语言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所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材一改再改,很多作品都被删去,而它却被一直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了解人们的需求,研究人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是现代音乐舞台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二胡协奏曲《木兰辞》的创作思想,就是力图通过“木兰从军”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事实的描述,让听众在音乐声中去体会思考,通过想像力的充分发挥使人们从中得到教益。研究该曲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对推动我国民族器乐曲的创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分析《木兰辞》中的女性形象,木兰不仅是被父权制社会所建构的理想形象,由于作品的"民间"性质,木兰更闪烁着女性意识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四月一日《文汇报》上,林庚同志关于《木兰辞》中的“燕山”和“黑山”一文,考证出:燕山就是古燕州之燕山,蓟北之燕山。自临渝绵延西来的长城,就在这个山脉上。黑山呢,就在燕山的附近,即今北京十三陵一带,明中叶因修长陵,便把这座山称为天寿山。黑山之名,遂被淹没。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作文强调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教师知道这回事,但一到实际中一些教师便有些迷糊。真人真事好说,真情实感难办。一位小学生写他从教师深夜的灯光,想到老师还在备课,很感动。作文交上去,老师觉得题材蛮好,可惜主题还不够鲜明,挖掘得还不够深,启发学生升华主题,想想蜡烛,想想建设人才,想想长大我是否也要当位教师。作文按老师指导修改后,主题深刻是深刻了,但原先的真情实感被淹没了,怎么看也不太像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有真人  相似文献   

15.
《木兰辞》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与南方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格调明快,音韵和谐,语言质朴,读起来琅琅上口,不愧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你可能还没注意到,它吸引我们的远不止木兰代父从军这一美丽  相似文献   

16.
《女勇士》自出版以来,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木兰辞》的有意"误读",成功地塑造了崭新的女性形象,为美国女性,尤其是族裔女性发出了的呐喊。  相似文献   

17.
一篇优秀的写人记叙文往往不是优在辞藻的华丽和结构的精巧,能让人爱不释手并为之感动的常是作者赋予作品中的人、事、景的感情。魏巍在《我的老师》中,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表现了“我”对蔡老师的热爱、依恋之情。白夜、柏生的《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从竺可桢的学术  相似文献   

18.
《木兰辞》作为中国诗歌史上叙事诗的一个巅峰,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歌爱好者的关注而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就其英译研究而言,目前学者大多从修辞研究、翻译规范、三美论以及传播学等视角进行对比分析,而对诗歌中推动叙事发展和感情抒发的声音尚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拟声词、对话以及韵律等方面对《木兰辞》的四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声音世界的得失,以期对叙事诗的翻译及其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一】"真话,从写情书开始;假话,从写作文开始。"这本该是一句调侃,却被奉为"哲理"。想想我们读过的那些文章,看过的那些电影,是真实的吗?如果是,为什么要加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或"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呢?其实,其中藏着一句创作的潜台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是老掉牙的一句话,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回朝后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勇敢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辞》搬上银幕,制作了大型动画片《木兰》。虽然该影片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但却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本文对《木兰辞》和电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从军动机,婚姻观等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希望通过该文能加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