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趣谈回文数     
北京有一家酒店,店名叫做“天然居”.店里有一副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顾客走进这家酒店,看了这副对联,感到自己居然是天上的来客,在没有得到物质享受之前,就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了.  相似文献   

2.
多味果     
多味果用对联教子二则1.1924年4月,爱国将领冯玉祥给儿子撰写了一副对联,曰: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作人。写完后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这副对联是写给你的,也是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也没有。”临别送一副对联,字少而情...  相似文献   

3.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4.
姓氏联理     
1.我们来看这样一副对联:绣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对好弹琴。这不是普通的对联,而是一副姓氏联。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品类。上副对联就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祝贺表兄牛稔文娶儿媳的贺联,正是一副姓氏联。纪晓岚还特别注明,此联用了君家典故。原来这一联暗嵌牛家喜婚之意,用了犀牛望月和对牛弹琴的典故,堪称妙联。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的特有化,它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官府有,民居有,商店有,寺庙有……。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官署的对联特别注意,因为当时的官员常常用此标榜自己的清廉爱民,公正无私,并以此取信于民。但也有借此欺世盗名的。有一位贪官在自己的官署贴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这副对联下面各添了几个字,这对联变成了: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对这位挂羊头卖狗肉的贪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也有不少官员把对联作为自警自律、自勉、自策的标尺,让百姓监督评判。这些对联除个别的外,都是清代的官员和人写的。由于年代较近,得以保存下来。请看:  相似文献   

6.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 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8.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9.
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狱中联欢》一课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编者在文中对联语作了这样的解说:“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仔细推敲,这种解说似觉不足,它有可能会误导读者,忽略对联的组句技巧。这副对联用  相似文献   

10.
合辙押韵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种对联用韵奇巧,称做同韵联,即对联中上联的字都押甲韵,下联的字都押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押同一韵。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是高中数学题中一种常见题型,多数学生感到迷茫.通过建立不等式探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是每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建立不等式的途径,用一副数学对联来概括:已有基本不等式,三边有界判别式,数形结合找临界,建立函数自内外.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些对联用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内容不同的词组成,叫做同音字联。例如这一副对联: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  相似文献   

14.
文人学者,总喜欢在自己的书房内悬挂对联,借以陶冶情操、赏心悦目。这些对联,不少体现了主人的情操、品德、修养、兴趣、抱负和志向。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于书斋内悬一副梁启超手书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她书斋内还有一副对联为: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此联饱含人生哲理,深谙辩证法之精义,既可作处世之箴  相似文献   

15.
往年过年,总要在集市上挑选几副对联,字体虽美观,对仗也工整,但内容大体千篇一律,都是些“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的语句。虽与时俱进,却没有开拓创新;虽响应了发财致富的号召,但忽视了立身处世的美德。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我一家三口自己动脑动手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实情,表达了祝愿,还隐含了我们三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一个概念,当你接受并使用它的时候,必须弄清内涵,认同公众对这一概念约定俗成的理解.不能一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抽换其内涵,变更其特质.这大概是一种并不深奥的道理.读2004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所载<教材中语言资源的开发>一文,读到崔琪老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而"开发"出来的16副对联,便有一种文学样式遭异化、传统文化被错位的感觉.对联之称作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节奏相仿、平仄相协、文字相关、强弱相当、内容相别.16副"对联",违反了对联写作的这些常规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一副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下文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17.
对联题是近两年中考语文比较活跃的一种题型,形式活泼多样,难度也较大。 一诵读例1.选择这副对联的上联或下联,用"/"划分节奏。(2004年黑龙江,参考答案见文末)绿柳沿堤皆因苏子来时种;碧桃满观尽是刘郎去后栽。  相似文献   

18.
正古往今来,有不少精通养生之道而又工于诗文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了一些养生对联。这些对联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给人们以艺术享受,也是养生益寿的良方。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这样一副对联:萝卜青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吃清茶淡饭,饮天然茶水,能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趣谈迷语     
相传清朝才子纪晓岚曾给乾隆皇帝出了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猫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这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一则字谜,上联谜底为"猜"字,下联谜底为"谜"字.这副对联巧妙地道出了谜语的特点,那就是"虽为短品,却是妙文".确实,制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知识,制作出大量形式多样、词采华赡的谜语.这些谜语大多内容博深,格调清新高雅,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20.
妙联记趣     
1924年春天,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出国留学,临别时冯将军给儿子写了一副对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写好以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写给你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都没有,甘心情愿为百姓效劳。你年纪尚小,不知道做人的难处。作为一个好人必须经过磨练,要有信心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完全无我的人。”冯玉祥教子的对联和这番话,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梅兰芳自勉对联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前非常喜欢下面这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对联精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