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东教育》2004,(8):6-6
“两广两南加闽赣、香港澳门云贵川”,教育合作求发展。《关于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交流合作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给广东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
首届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7月在广州举行.来自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这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合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3.
【理论分析】(一)经济学分析1.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为了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同外部地区的竞争,共谋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就是一种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表现。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泛珠三角区域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是市场经济竞争性和开放性的要求。3.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要坚持务实精神,着力抓好具体项目的落实。当前一是要进一步推动CEPA(推动港澳与内地更紧密合作的协议)的落实;二是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逐步实现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三是…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职前与职后的一体化、连贯化培养是较为理想的模式.本研究通过在区域教育中,建立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师范生课程建设、教育实习、区域学科竞赛、区域集体教研、大学参与中学校本研修等方式,探索实现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区域性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以中学机器人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学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双方合作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2006,(5):64-64
3月23日,“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泛珠9省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会上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正式拉开了区域内教学资源共享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苏中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但经济的相对落后制约了苏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公共投入不足,引发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组织间衔接不紧密、高等教育特色减弱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苏中高等教育更好发展,必须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实现高教组织与地方发展更紧密的衔接,寻求突破、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7.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在一个国家之内一国两制下不同省区合作的创新,它受到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且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但在区域法制构建方面仍然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文章试图在深刻把握"9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法制特征和要求的基础上,探讨NAFTA模式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法制构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入学机会均等、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存量差距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投入水平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资源要素的支撑,更依赖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件的优化。鉴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条件正处于U型曲线开始回升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实施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9.
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之后,在珠三角地区强有力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下,区域内各省区之间以及总体的贸易量与投资量呈现持续上涨趋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泛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近年来,泛珠三角9省(区)贸易与投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进一步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创新合作模式和体制、深化合作领域、建设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及区域性协调体系是未来泛珠三角区域之间以及与区域外的贸易与投资发展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10.
泛珠三角旅游文化特色可以大致划分为"绿色"、"红色"、"蓝色"、"金色"四大板块,这些色块之间同时又存在交叉浸润的现象,这都是"调色板"效应的自然现象.但作为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来说,重点是要找出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色彩.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就是为各地的旅游发展找准方向,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和谐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居民“泛长三角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需要一种观念认同,区域文化认同是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徽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因年龄、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不同,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知晓情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认识、看法及建议等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安徽参与泛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2.
泛北部湾经济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互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以其事关中国—东盟合作的大局,事关中国的未来发展,使得广西即将由泛珠经济区普通成员一跃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成员,成为泛珠经济区重要成员。通过分析泛北部湾经济区提出的背景和特征,泛珠经济区的实力以及两个经济区的互促关系,提出了互促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珠三角区域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是广东在区域发展思路上的重大突破,它已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泛珠三角地区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可以认为是运用和实践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一个事例。本文从区域经济辐射发展理论分析了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并对泛珠三角经济发展辐射模式的建立给予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走向大国的中国需要重视作为重点发展的东北亚地区的崛起,这种崛起不仅仅在于东北亚的中、俄、日、韩、朝及蒙等六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持续发展中达致和平与稳定,因而教育的转型和崛起十分重要。在此,借鉴国际及珠三角教育合作经验,探讨全球化时代东北亚教育崛起的战略思路,建立区域教育合作发展机制,构建中国教育高地,推进地区繁荣与稳定,形成中国走向大国需要的重要区域环境和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泛珠三角”条件下, 川、粤两省的区域总体竞争力具有互补性, 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互助性,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具有互动性, 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依性。因此, 川粤两省在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劳务、科教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 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川粤两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紧邻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延伸地带,无论是从安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基础考证,还是双方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互动、互促和互补关系,以及合作的现状来考察,可以说,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近年来,安徽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主动寻求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各省市及周边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安徽要想真正融入长三角,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还需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和进行全方位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历经五年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充分体现了政策酝酿、产生和执行的全过程,是一部进行"政策过程"研究的活字典,运用政策过程理论中的"不朽之作"——多源流理论,能够较好地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程和进行前途展望。本文着重从多源流框架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梳理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过程,提出在泛珠概念被提上政策议程从而开启第一次政策之窗的基础上,应重新积累、寻找和创造新的"触发机制",再次打开政策之窗,促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互动与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地域相近、资源禀赋和产业同构等现象是制约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区域分工与合作会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经济区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区域间互动与合作。而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等原因导致了彼此间的合作障碍。构建区域间政府合作的互动机制和产业合作机制,对实现三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群体四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度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从整体上看正在趋向均衡。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总体出现缩小态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入学率,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地区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及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仍然在拉大;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差异正在随着时序变化在减小,各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异正在逐步减小。但是,我国中小学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还相当大;不同群体之间接受基础教育还很不均衡。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安徽省需要通过发展自身的中心城市来引领全省经济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然而,从政府合作的角度来看,安徽省内行政区之间依然存在恶性竞争关系。这需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和推进其对资源由集聚向扩散的转变速度,改革对中心城市政府的考核指标,强化省级政府对投资的宏观环境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能力等措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经济实力,以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