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瑾 《文教资料》2009,(8):89-90
休谟在继承前辈的同情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同情"新颖的内涵,并将其地位提升到了人性论的高度,将同情视为人性第一原则.同情是人和人之间情绪和情感的互相感应、传递."同情理论"是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集中体现,但其也有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关于"同情",著名作家茨威格有两句名言,一是"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二是"同情是把两刃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相似文献   

3.
休谟从情感主义的立场出发,探究了人性中"同情"的根源、发生、作用等,揭示出"同情"是维系人与人情感共鸣、相互理解的关键,借助人特有的"同情",个体的人能与社会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休谟"同情"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同情是诗人和小说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以《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视角和英雄人物为中心,围绕"同情"这一主题,揭示作家独特的同情观。  相似文献   

5.
同情伦理学对同情的认识有两种取向,一是将"同情"视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二是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或自我反思能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同情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发挥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成为必须,同情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情伦理学的同情观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体间人格的差异,将主体性推至极端。从同情伦理学中汲取其合理成分,需要基于教育的立场,重新理解同情的内涵,辩证地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并帮助教育者拨开同情的迷雾,在实践中展现同情,体验同情带给人的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喜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同情,  相似文献   

7.
<正>培根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孟德斯鸠也说过:"同情是善良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所谓同情,就是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及对其行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大卫·休谟首次将"同情"这一概念引入伦理学的范畴,其后亚当·斯密继承了其关于同情的学说,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同情理论。在哲学的视野下,从同情的生成、同情的机能特征等多维视角来深度解读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以便我们形成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同情教育的核心是以同情之心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善意感。同情教育主要包括:融合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的教育爱的释放;敏锐的情感感知和体察能力的培养;把儿童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让儿童"心中有他人"。苏霍姆林斯的同情教育表明,在教育中爱是一种心灵的参与,是对儿童的同情和对教育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正"第二天早上六点,佣人端着灯走进房门来,发现维特躺在地上,身旁是手枪和血……"我合上那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眼前仿佛出现了维特,心中颤栗着。我同情他,同情他的遭遇。同情?我诧异自己为何在同情之后打上一个问号。我深思着,忽然一种悲愤的情绪涌了上来。维特真不值得我同情。他软弱,他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就因为绿蒂?就因为社会的压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而人生又是极其短暂的。我们为什么不珍惜宝贵的人生,不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感动在词典上的意思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得同情或羡慕。"虽然我对这本辞典抱有崇高的敬意,依然认为这种说法不够精准,甚至有点辞不达意。难道感动是如此狭窄只能将我们引向同情或是羡慕的小道吗?这对"感动"来  相似文献   

13.
<正>【主题导语】"悲悯",就是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难中的众生。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而是指对苦难中的人甚至宇宙苍生不忽视、不轻视、不蔑视,相反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悲悯情怀是一种最高尚的胸怀,它宽广有度,平和慈悲,且不限一时一地一己,是与全人类、全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它也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对所有生命的敬重、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性的关怀,它能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杀,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休谟延续苏格兰情感主义学派的路线,认为道德不是依据理性而是依据同情这种特殊的道德感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同情伦理学。休谟首次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所说的"同情"即今天心理学中的移情,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靠理性的社会制度和法制建设,还要关注人们的道德心理发展,提高人们的移情能力,因为移情可以赋予社会文明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5.
博你一笑     
同情妈妈对女儿讲她小时候家境贫寒,受尽了苦难。女儿听完了故事,两眼含泪,十分同情地对妈妈说:"哦,妈妈,你是因为没有饭吃才到我们家来的吧?"  相似文献   

16.
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大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当一名学生因违纪受到教师的批评后,总会有一些学生对被批评者表示同情,特别是那些过去对老师不满的学生有时甚至会"紧密团结"在被批评者的周围,公开为其喊冤鸣不平。笔者称这种现象为批评后的"同情者效应"。批评后的"同情者效应"是建立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基础上的一种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被批评的学生只要不是犯了引起众怒的错误,其他同学就不会幸灾乐祸。其他学生对被批评者的同情会使被批评者获得一种心理安慰,较快地从懊悔与失落中走出来。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积极的"同情…  相似文献   

17.
流泪的人总是让人同情。哭得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但眼泪也有假的,俗话说"猫哭耗子假慈悲",那是"鳄鱼的眼泪"。  相似文献   

18.
威廉·布莱克之所以能够成为"英国第一个象征派"诗人,一是因为他丰富的幻想力,二是由于形势的逼迫.诗人生活在一个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激烈交战的年代,当时英国反动政治势力的疯狂迫害和残杀达到了历史上罕见的规模.由于诗人不能直接歌颂或批判任何人或事,所以,他只能通过征引历史和现实素材,创造出意象和象征的文学手法.可以说他的诗歌是这个动乱时代孕育的产物.诗人关注现实,他的诗积蕴着巨大力量,充满着革命性.卞之琳先生评价到:"布莱克在他一生所作的许多诗篇(以及许多版画)里一贯站在人民一边,同情民主和自由的要求;同情民族解放、妇女解放;同情被压迫的国内外劳苦大众;同情被作为奴隶来贩卖的黑人.  相似文献   

19.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20.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