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2.
周志诚 《陕西教育》2006,(12):19-19
在创造性教育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不论是旧的教育模式,还是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总要面对一些所谓的“差生”。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其中我们通常称的“差生”也随之多了起来。那么“差生”这一说法到底是否科学呢?  相似文献   

3.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差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升温则水,降温则冰,要转化先感化,经常亲近之。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差生”,融洽师生的感情,才是转化“差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差生”爱的情感。老师心中有“差生”,“差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才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体育差生”的心理特点类型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培养“体育差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是转化“体育差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谈起差生,我们教师中就有人摇头叹气。一曰:“十个指头有长短”,班级中存在差生是不可避免的;二曰:“顾得差生影响优秀生”,保了芝麻丢了西瓜,划不来;三曰:差生是“低能儿”,“牵牛上树”,难!一句话,对差生的教育丧失了信心。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偏爱“差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一、偏爱“差生”能够产生最佳心理效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二、偏爱“差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一种更高的教育教学艺术,不会产生负效应;三、人生需要赞美、绝大多数“差生”是可以转变的。  相似文献   

8.
柳文茂 《河北教育》2002,(12):11-11
后进生即通常所说的“差生”,一般是指在某方面或某些方面表现不好或不够好,由于后天原因造成的品德行为、学习成绩或心理倾向差的学生。实际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差生”这个词并不可取。把这个词强加于某些学生身上,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差生”的行为,只是程度不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例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可能思想品德好,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关心班集体,乐于助人;有些学习成绩优秀的“优生”,学习成绩好,但可能不关心集体、不爱劳动。这就是说,表现较好的学生也有“差生”行为。前苏联的布隆斯基指…  相似文献   

9.
对“差生”教育的研究 ,历史尽管久远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对“差生”的教育实践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可喜的 ,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我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出现的一些失误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判断的失误在“差生”的教育中 ,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判断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基础和前提。对“差生”的判断要找出“病症”和形成的原因 ,只有“病症”和原因找准了 ,才能“对症下药”。有时我们对一些“差生”实施教育收效…  相似文献   

10.
包国庆 《江西教育》2001,(3):15-16,19
如何使非一流的群体转化为先进班级 ?这是我坐在广州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授课过程中与学员讨论的问题。听课的班主任在课堂上发言:“一个班级好坏,其实就是转化‘差生’,差生转化了,这个班级也就成功了”。任课老师说:“如果把全班成绩最差的那几个同学拉上来了,这个班的整体成绩也就提上来了”。看来,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对此,控制论的教育理论有一套独立的应用方框图的动态直观研究法,下面作些介绍请老师们指教。本文拟分三部分讨论:一、怎么看待差生 ?二、差生的形成过程;三、差生的教育观;四、差生转…  相似文献   

11.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12.
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  相似文献   

13.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在过去的基础教育中,由于是以应试为目的,迫于升学压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以牺牲部分差生为代价的。素质教育则相反,它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在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中,淡化选拔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今日,我们更应关注校园中这一特殊群体──差生。 差生的形成有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所以对差生的关注,要从发现学生“差时”开始。我们所说的差生一般是指学习差生、纪律差生和由于纪律不好而导致学习周绩差的双差生。不管是…  相似文献   

15.
“差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一些执教多年的老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的确,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都会面对“差生”转化的问题。在每个班级,时常都会有些“朽木不可雕”之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相似文献   

16.
倘若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倘若有人问你:“在你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你最伤脑筋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班上的差生,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的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在谈论或抱怨:说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地难教;某某学生以如何如何的“笨”;某某人又如何如何的“屡教不改”等等。言谈话语之中,饱含了对教育转化差生之难、之苦与无奈,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们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诚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班上的成绩和纪律,影响班风班貌,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关注和着手解决的大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教师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给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差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教师、同学的心目中不被看好、不受欢迎,甚至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被“边缘化”、“另类化”,饱受了冷眼与指责。今天,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和一些地区还相当普遍,歧视、指责、辱骂、体罚差生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班级中的差生?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在各类学校里都存在一些品德行为偏差,学习成绩又很不理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没有确切定义,我们暂且不妥当地称之谓“差生”,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差生”已占学生总数7—10%,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震惊的数字。  相似文献   

18.
感化差生     
周诚 《吉林教育》2007,(1):63-64
在班主任工作中,差生的教育引导是一个永恒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的教育生涯中。老师如能尊重每一位差生,让其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地改正错误;如能抓住差生的某一闪光点,用师爱去呵护他们,鼓励他们,催其奋进。使每一位差生都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使“差生”两字慢慢地消失在你的眼皮底下。这就是你“感染融化”了差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技工学校生源素质下降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相当比例的“差生”,因而必须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本文从分析“差生”现状出发,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探讨了一些关于“差生”转化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从小学到初中,无论哪个学校,实行的都是择优录取制。而江苏淮安的徐向洋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行“择差录取”。他创办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成功地使一批批“差生”转优,让他们的家长脸上露出了笑容。徐向洋究竟用了怎么样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使得这些老师的“眼中钉”、家长的“心头痛”、社会的“小霸王”,改“邪”归正了呢?《“差生”教育启示录》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把“废铁”炼成钢的神话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