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公开课两种“评课话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诸多的对公开课的点评和评价中,这样的两种“评课话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一是诸如“这节课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优秀课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精神要求”等等。评课者更多的是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否是对新理念的“回应”。其二是对公开课的“非正常现象的批判”,比如对课堂教学“没有立足于语文”的批判、对“学生活动虚假”的批判以及对课堂上“生成的”内容缺乏关注的批判等等。评课者更多的是借助于评课,表达自己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构想。我们…  相似文献   

2.
“紫毛大衣”及朱自清的“遗憾”江苏邳州市教研室刘同题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教《背影》一课,有一学生提问说“紫毛大衣是什么样的衣服?”这位教师略一思索,便回答说,“大衣的面子是蜂紫色,里子么当然是‘毛’的。”在评课时,一位教师又以这一问题向一位常州籍的老...  相似文献   

3.
胡修喜 《江西教育》2010,(10):32-33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何”、“以”连用的情况甚为多见,仅初、高中课本就达26例.对于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目前认识上还有分歧,这主要表现在对“何以”结构关系的看法上.有人认为“何以”的结构既可视为介宾,又可视为动宾,甚至还可视为偏正(视“以”为动词,“何”作“以”的状语).语文课本里也有“何以”的误注.由于不能准确把握住“何以”的结构关系,那么对“何以”作出既悖词义、又违文法的解释就在所难免了.关于“何以”的结构,廖振佑的《古汉语特殊语法》一书说:“‘何以’的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放在‘以’的前面.”何乐士等编著的《文言虚词浅释》一书指出:“何”字“常用在介词前作状语,如‘何以’.”我同意“何以”属介宾倒装结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科评课的“着眼点”评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检测手段。教师上课,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和评价,这是评课者能力和水平的体现。目前,有些学校进行集体评课时,课评得粗糙、草率,不全面。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本的原因是评课的“着眼点”找不准...  相似文献   

7.
学校领导、教研员都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后少不了要进行一番分析、指导、评价,这就是评课。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评课呢?笔者认为评课应把“指导教学,提高教师”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评课不应把重点放在对某节课优劣的评价上,而应把这节课当作“素材”,通过评课不仅使教师知道这节课教  相似文献   

8.
近读《中国教师报》论坛网友lishuangfeng《说课——是否是教育科研的歧途?》文章,对作者因“有的说课选拔引进了一些‘不太满意’的老师”等现象而否定说课,攻击说课,认定说课是教研的歧途的片面看法,笔者有话不得不说。其实,真正的说课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我们反对那种用“说课”来代替上课的评课方式,但是不要工具用错了地方,不要为说课的人为操作偏误,就诋毁说课的教科研价值,甚至对说课“封杀”。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  相似文献   

9.
观课评课是教学常规工作内容,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当前,我们观课评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行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笔者以为,应从学生的视角去观课评课,才能回到教研活动的本源,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钱卫东  熊娅 《班主任之友》2022,(Z2):104-106
<正>家校沟通,合作育人。这是教育的光圈所及之处所有人的共识。但要做好家校沟通,对于学校方的代言者教师而言,也是一篇很费思量的文章。就像案例中的家长与教师,一不小心,就从“跳蚤风波”生出“‘炸群’风波”,再从“‘炸群’风波”生出“问号风波”,一波接一波……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11.
评课五要素     
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以“教、研、训”为一体的“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是与听课紧密相连的,它是建立在听课人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对话·评课     
<正>"第二届江西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区协作体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永丰县圆满落幕了。省教研室徐承芸老师对研讨会上的五堂展示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对评课艺术的思考。评课是在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经常深入课堂,参与、指导学校教师们的听课评课交流活动是我们每一位教研员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历来,评课都是在教师之间,这引起很多弊病。其一, 不少教师评课,都是互相“吹捧”、一片赞扬之声,要不就是“九一”开,九成优点,一成东西;更甚者,有评课者凭个人感情,会把一个未入行的代课者的处女课冠为“成功示范课”。如此  相似文献   

14.
也谈“味”     
《上海教育》短评主张,语文教学要“在‘兴趣、感情、求知欲’上下功夫,把课上得有‘味’一点”。这个问题提得好。以讲授文字、语言为主的语文课应该有“味”,应该“教之以情,授之以趣”。如果不管什么课程内容都是一味地讲解、分析,都得多多地死记、硬背,岂不乏味得很,何以谈情,哪里有趣。  相似文献   

15.
一忌应付差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潡教授指出,"除非你不做教师,如果你要做教师,必须参与听课评课。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生活是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评课与上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把教师仅理解为‘上课的人’,还要将他们理解为‘听评课的人’。通过参与听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许多教师还没有把听评课当做与教学同样重要的事。心态决定行为,只有带着积极的、学习的态度去听课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不少教师在分析这一课人物形象时.把鲁庄公定位于目光短浅,迷信无知。因为。敌军来侵时.庄公不知“何以战”,认为是“衣食所安。弗敢专”或“牺牲玉帛.弗敢加”,战时盲目击鼓。没有军事才能.对作战一窍不通,战后依然糊涂.倒问一个平民原因何在。教材课后习题三中也设计这样的练习“课文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鄙.即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优质教育要通过一节一节的课来实现。“课系未来,课系生命,课系生存……教育的真正意蕴在于塑造受教育者的精神生命。教师之‘课’的甘露应当倾洒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让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之树刚健而挺拔。浇灌学生精神之树的‘课’,一定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课’。”这是北碚教育人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一、目前试卷讲评课教学低效的原因 1.教师对试卷讲评课重视不够,对其功能认识不足。在不少教师眼里,试卷讲评课无非是“答案校对课”,“没有什么系统的知识内容可讲”,“没有什么教学技术技巧可言”。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试卷讲评课无关紧要,课前不做任何准备,上课拿起试卷就讲,将试卷题目从头到尾讲一遍,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订正错误,把试卷读几遍就算了事。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听评课是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专家、校长探讨了校长听评课的视角、行动方式,有人认为校长的“听评”课应该变为“看议”课,还有人进一步认为校长的“听评”课要升华为“观析”课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是“听”、“看”还是“观”;是“评”、“议”还是“析”,变化的只是其视角和行动方式,没变的是听评课的本质。这样的探讨实际上再次论证了校长深入课堂听评课的重要性,强调了校长听评课的意义与教研员、教务主任、学科教师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