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6,(20):10-16
何微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时期的副院长兼教务长。来校工作之前,他已长期执业于我国的新闻实践工作,深谙新闻规律;来校担任领导职务后,又长期从事新闻教学和教育工作,对新闻教育规则也十分熟悉。上世纪60年代,何微较好地克服了当时因国家经济困难,新闻教育将被裁撤的种种困难,使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在当时得以保留并坚持培养完首届学生。随后又经他长期呼吁,在文革中停办的政法新闻教育,终在上世纪90年代得以复办。他不仅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教育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阶段的奠基人,而且还摸索出一套"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规律,体现了他"新闻有学"的教育培养理念,对今天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付松聚 《今传媒》2014,(12):145-146
刘少奇作为国家领导人,虽然对新闻没有专门性的论述,但零零碎碎的历史文本中渗透着基本的新闻思想,对当今新闻媒体仍然有启示意义。刘少奇的新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构建。本文以刘少奇六篇经典讲话为样本,详细分析了他的"架桥牵线"、"不要戴有色眼镜、"当老百姓好"等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3.
他喜欢新闻,热爱新闻,更痴迷新闻。他的新闻作品主题重大、生动感人,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他拥有一本本竭尽心智写下的新闻"大书"。他就是第十三届"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吐鲁番日报》总编辑胡中正。多年来,他全新的办报理念,让《吐鲁番日报》在权威性、思想性、新闻性、开放性、服务性、品位性等方面迈出一个又一个极具决定意义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姜婷婷 《今传媒》2016,(11):132-133
1978年到1987年,梁衡任《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当时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事业亮点不多,并不是《光明日报》的主要供稿基地,但是梁衡在山西的这九年间却硕果累累,他发出的稿件往往能占据头条等重要地位,还获得不少奖项,成为令人耳熟能详的新时期中国新闻名篇范文,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也能有一定的"持久度".这得益于他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主动记录历史,为无名者立名和以文学入新闻.  相似文献   

5.
王韬,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拓者,有着"中国报业之父"的美誉。他在长期办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其特有的新闻思想。我国新闻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得益于王韬所建立的新闻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本文以《循环日报》为例,从报刊性能、办报宗旨以及报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析他的新闻思想,探索其新闻思想给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做"土记者"的父亲带我入了新闻的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或者说最让我感到"纠结"的问题是:新闻在哪里?我大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和新闻完全不搭边.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是"一张白纸".我的父亲是我新闻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他退休前一直是乡村初中的语文老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新闻.他从20多岁给县广播站投稿开始,40多年来一直痴迷于"业余通讯员"这个他认为"最有意思的职业".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他总是在自行车把手持挂个包,随摊备掏出里面的钢笔和本子,记下他认为是"新闻"的事儿.然后熬个夜或者起个早,把稿子写好,传到电台和报社,之后就是准备在广播里听到或者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那种幸福的期待,伴随了他40多年.  相似文献   

7.
杨蓉 《今传媒》2012,(9):131-133
刘少奇同志的新闻观涉及了很多方面,不仅谈及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舆论的方向,同时也对多种新闻媒体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其新闻思想被学人评价为"特色鲜明,富有创见,自成体系,务实开放,乃国之瑰宝"[1]。在他的革命生涯里,他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入到实践中,不但创办了许多报刊,还大力支持很多报刊的发展,关心它们的报道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并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刘少奇同志为中国报刊事业尽心竭力,他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报刊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清末年间,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梁启超撰文说"少年强则国强",将他"富国强兵"的"中国梦"展露无疑。而他的这种政治抱负也映射在了他的报刊活动当中,于是就有了他对新闻从业人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这种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他的少年"中国梦",找出他对新闻从业人员角色定位的认识来源,并结合当今时代的主题,以古鉴今,分析当今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9.
思想来自于实践中的历练,智慧基于平时不断的积累。他崇尚科研,专注实践,无怨无悔地执着于所热爱的新闻事业。之后从业界转向学界,投身教育事业,可谓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新闻人才。三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和教学实际,使他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改革等方面教研成绩颇丰,已经达到"新闻有思想,研究有思路、实践有办法"的至高境地。他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思维敏锐,智慧超群,时刻渗透着的学者的睿智与师者的谦逊,他是新闻界领军人物,也是本期"前沿访谈"栏目嘉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  相似文献   

10.
李希光 《传媒》2014,(6):25-26
正自2012年春天起,笔者开始不看电视、不读报纸、不上网看新闻。无独有偶,2013年春天,瑞士小说家罗尔夫·多贝里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新闻有害健康,丢弃新闻,去过幸福生活》,称他已经4年没看新闻了。他说:"新闻有害健康。新闻导致恐惧和好斗。新闻阻碍你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干脆不再看新闻。"  相似文献   

1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全国第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创办的新闻系,多年来一直秉承"特色办学显实力,锐意进取求发展"办学方针,不断地革新课程体系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取得快速的发展。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昆,让我们聆听他在新闻传播领域及办学育人方面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陈望道(1891~1973)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发起人和早期党员,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报人和语言学家。他创办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国民党元老、著名报人于右任称他为"记者之师"。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时,亲拟了"好学力行"的系铭。长期以来,这个系铭,无论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中,还是在从业的新闻队伍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他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这期间,新闻出版产业增长速度要达到20%,到"十二五"期末全行业实现总产出29 400亿元,实现增加值8 440亿元.此外,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徐宁燕 《新闻实践》2007,(10):24-25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20世纪90年代,"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理论及实践在美国新闻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纽约大学教授杰伊·罗森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在他看来,"公共品质"、对公众生活关注与解读是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质与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6.
习仲勋对新闻工作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研究,他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时代背景与党的工作、业务水平和服务群众等三个方面,出发点和落脚点仍是新闻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17.
艾涓 《今传媒》2014,(12):1-3
印度哲学家泰戈尔说:"新闻起先象一团闷住的火,后来突然燃烧起来,成为熊熊烈火,无法把它扑灭"。对于一个怀揣着新闻理想与追求,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乐于奉献的新闻人来说,只要有梦想、有坚守,新闻之火终究会越烧越旺。有人说:新闻工作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对这一份事业的热情。对于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武鸿鸣教授来说,正是由于他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给予这份事业无限热情,在传媒界打拼了近三十年。他以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工作经验、六年多的新闻教育工作经历实现了传媒业界和学界智慧的完美融合,从理念和实践上,探讨、揭示和展望未来媒体发展的方向及规律;立足当今传媒特点,研究传媒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新闻人才。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武院长以增强学校的学术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己任,牢牢坚守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及师者的职责,以他的新闻思维和学术智慧耕耘在新闻教育事业上......近期我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武鸿鸣院长。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名记者而言,他的新闻敏感决定了其发现新闻、处理新闻的能力和水平。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捕捉新闻、揭示事实、挖掘和分析新闻事件背后值得被关注的热点。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快捷地捕捉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判断出传播价值的变化,并真实准确地呈现给观众。由此可见,增强"新闻敏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发言人大都是工作节奏飞快,而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恐怕尤其如此.他不仅身兼党委、政府的重要职务,半年主持了40多场新闻发布会,今年还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人合作并出版了名为<政府新闻发布>的学术专著.抓住他作为专家来京参加"国家形象和城市文化创新"研讨会的机会,记者终于"逮"到了这位大忙人.  相似文献   

20.
梁衡 《新闻实践》2009,(1):15-16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他从业的38年中,有19年从事新闻管理,19年从事一线的新闻采编.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他还兼治文学、政治、科学吏方面的学问,都颇有建树.这样的阅历和知识结构使他在当代新闻学人中独树一帜.其学术思想有其鲜明的个性,既有政治高度,又体现新闻规律;既有宏观理论思维,又有微观层面的操作经验;虽是讲新闻,却洋溢着百科知识;虽是写新闻或做研究,却有散文式的语言.他在职期间,曾写下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业务手记,有一部分已经收入在业界流行甚广的"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