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劣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个相对性。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记者虽然有不可攀比的优势,但也有其不可言状的劣势,通讯员有其苦衷与诸多制约因素,但通讯员在许多方面又比记者有长处、有优势。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写稿实践谈点肤浅体会。“土生土长”于基层,可利用“地界”熟的优势。我1975年由广阔天地“转业”到抚顺石油二厂,一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了20多年,可以说,在这块“地界”里,我比任何外来记者  相似文献   

2.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3.
“自我培养”是指通讯员根据工作需要,在实残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通讯员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呢?我认为.关键就是“勤学、苦练、多思、敬业”。 勤学。新闻工作无论写作或采访都需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古人云:“学问勤中得”。在学业上,古人都把“勤”字放在首位。作为通讯员则更要勤于“学”。新闻工作要求通讯员必须是个杂家。这就要求通讯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钻研新闻业务,学习中关键在“看”、“听、“书”三方面下功夫。 苦练。文字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通讯员业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新闻工作者最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报》今年的通讯员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这次会议,让与会的通讯员真正走到台前唱主角,演活了一出“好戏”。以往的通讯员会议,几乎每次都是一个模式,即分管“老总”莅临讲话——当地领导致辞欢迎——部门主任通报报道设想——各路“名记”介绍采写经验。通讯员只需带着耳朵就行,顶多再有几个人谈点体会、建议之类。今年的通讯员会议,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由通讯员自己支配,具体做法是:把与会的全体通讯员分为10个采访小组,分别派往事先联系好的1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采访,要求通讯员在规定时间内捕捉现场新  相似文献   

5.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6.
我们随州车务段三十余名通讯员,人人都有一位“良师益友”——《新闻通讯》。去年,我们段开展智力投资,为该段的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新闻通讯》。据统计,截止12月底,全段通讯员共投稿280篇,在全国十一家报刊、杂志、电台上刊用131篇,其中被铁路报刊采用80余篇,比1985年增加了38篇,在《中原铁道》  相似文献   

7.
简讯     
平顶山12矿表彰优秀通讯员。元月五日,平顶山矿务局十二矿召开1990年度优秀通讯员表彰会,8名优秀通讯员获奖。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这些业余通讯员在谈到自己写作中的甘苦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自己心爱的《新闻爱好者》,称她是“老师”、“朋友”、“指路人”。90年,该矿宣传科一年内共收到通讯员来稿285篇,其中98篇被局、市级新闻单位采用。(陈智)  相似文献   

8.
现在,不少单位对宣传报道工作非常重视,领导的“胃口”也越来越高,他们对通讯员写的“豆腐干”已不满足,三番五次地指令专兼职通讯员写大稿、发表长篇通讯,其结果往往使通讯员深感难以承受这种压力。懂行的人都知道,企业基层通讯  相似文献   

9.
当名优秀通讯员,不仅要有热心肠,还要善于扬长避短。常有些基层通讯员“诉苦”说“没什么好写的”。果真“没什么好写”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有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比如,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虽然视野较窄,但却有直接联系群众、紧贴生活  相似文献   

10.
搞报道时间稍长一点的通讯员大都掌握这样一个规律:短稿大都比长稿容易见报,短的报道所具有的优势比长的要多、要强、要大。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通讯员实际写起稿子来却偏爱就长避短呢?我感觉,这里的原因很多。除了有通讯员片面认为,文章长短决定着典型的轻重,作者水平的高低,才有上头条和获奖机会,才有资格同别人比试外,来自单位领导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认识一个老通讯员,聊天中,他倒出了心里话儿:部队领导和编辑部,好象是两块夹板,一头说,“要写大稿、长稿,只有长稿才有宣传力,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1.
简讯     
平顶山八矿党委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要求每个区队设立一名兼职通讯员,每年都要选送通讯员到报社参加培训,给通讯员订阅报刊,激发了广大通讯员“爱矿山、写矿山、弘扬矿山精神”的强烈热情.(王峰)  相似文献   

12.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生活这个栏目最贴切,登的文章都短小精练,通俗易懂,一篇稿子就是一个写作点子,就是一个通讯员的缩影……”最近,在宜昌县艾家镇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33名通讯员都夸《新闻前哨》杂志上的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14.
上海某系统有一个干部,一人身兼十家报纸的通讯员。他写的稿子,好似“新华社”的统发稿,几乎每一家报纸都送。这样“一稿多投”,群众对此意见颇多。通讯员兼职过多,不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各报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希望通讯员写出符合本报需要的新闻报道。但通讯员兼职一多,为了同时顾及各报,往往很难在报道特色上下功夫,而且认为写出的稿子总有报纸会用,结果稿件容易一般化。要克服通讯员兼职过多的现象,关键在于报社要  相似文献   

15.
标题,既是报纸的“眼睛”,又是读者的“向导”。特别是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今天,读者不可能将每张报纸的所有内容都读一遍。在有限的时间内,读者只能挑选自己最需要、最感兴趣的新闻阅读,并首先从标题看起。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标题呢?我的体会是: 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在写稿与改稿这件事上,相对来说,通讯员比报社编辑在时间上要充分一些。因为通讯员仅是看自己  相似文献   

16.
“自我培养”是指新闻通讯员根据现在和未来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新闻通讯员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呢?作为部队业余通讯员,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关键就是“勤学、苦练、多思、敬业”。勤学。新闻工作无论写作或采访都需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在掌握新闻写作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等。古人云,“学问勤中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学业上,古人都把“勤”字放在首位。作为新闻通讯员则更要勤学。老老实实地学,放下架子学,向领导学,向同行学,向群众学,向书本学。…  相似文献   

17.
报刊、电台、电视台每年都要评选优秀通讯员,这无疑是对广大通讯员的鞭策和鼓励。近几年,笔者经常听到业余同行们叹“苦经”:虽然在八小时以外为报台“爬格子”尽了力,但要评上“优秀”却很难。为此,笔者对一些报纸电台每年公布的“优秀通讯员”名单留意作了一些分析,从中发现评上区级“优秀”的大多数是地州级报台的专业  相似文献   

18.
我刚开始写稿时,写来写去都是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便认为通讯员活动范围小.所见所闻有限,“产量”自然无法和那些“满天飞”的专业记者比。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感到,通讯员尽管不具备记者的有利条件,但是可以借鉴专业记者的采访方法。 1987年“五·一”节,我骑车去杭州的途中,看到在一条“义务便民服务”的横幅下,一群个体户正在为附近群众修理钟表、自行车,裁剪服装。凭着新闻敏感,我想这件事可能有点新闻价  相似文献   

19.
如何推动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去出精品?近年来,一些报社倡导记者到生产、经营一线“打工”,这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但是我们的一些记者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仅自身充满“骄”“娇”二气,而且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严重脱离,成为“围着轮子转,围着领导转,围着盘子转”的“三围”记者;写出来的新闻也是言之无物、了无生气。以至许多品位高的作品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且出自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通讯员之手。按理说,记者是抓“活”鱼的专业队,因为无论对中央和地方党委精神的理解,还是对编辑部报道意图的领会以及社会活动范围,记者比通讯员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论采访能力和写作水平,总体上也比通讯员稍胜一筹,之所以写出的报道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记者懒得下水,下水的也往往是在浅水里“摸”。  相似文献   

20.
作为通讯员通常都有一种感觉:写稿难、发稿难。为什么?我的感悟,关键问题是在采访上存在“三怕”情绪。我觉得,在实践中要克服“三怕”、把握“三点”、运用“三法”,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