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2.
李梅 《考试周刊》2007,(26):36-37
游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使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得到自由。“杀人游戏”是一种新兴的游戏,它从社会到校园的风靡,既反映着某种社会现象的变迁,同时它作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文化存在,也折射着大学生的心理与社会认知。本文主要运用席勒的审美游戏说和巴赫金的狂欢华诗学理论对风靡于大学校园的“杀人游戏”进行解读,思考其盛行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对学生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利剑”。在我国“网络社会”发展刚刚起步的今天,我们应当重视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形成了新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更高的水准,并促进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在内心深处把知识、智慧与创新当作个人终身追求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激励和教育大学生必须具备严于律己、追求真理、崇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团结协作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不仅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而且诉诸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运用理性分析和情感诉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三农”问题研究中,只有理性与情感互补,科学与人相融,只有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才能把“三农”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才能更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应该说,随着价值中心的解体和市场经济对个人欲望的带动,90年代初兴起的“晚生代”写作,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在中国登场的一次文学冲击波。只是,文学对现实的敏感,也同样伴随着作家们对“个体”的模糊理解。更多的人对“个体”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个性”、“群体与个体互动”的辩证关系上,就是满足于对“个人权益”、“个人主义”的理解。“晚生代”部分作家评论家虽然打出“个体即身体”的旗号,试图突破“灵”与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如穆木天、王独清都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8.
张可辉 《教师》2008,(24):29-30
手机短信是一项电信增值服务,是一种新型信息交互平台。我国自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以来,其已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影响着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大学校园,一种独特新颖的“短信文化”现象已逐渐形成并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9.
杨熙 《成人教育》2006,(12):10-12
传统扫盲教育是一种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倾向,以培养文本能力为目的的扫盲方式;而“反思行动”是一种能兼顾个人与社会取向,融合知识能力与权力意识的新方法,倡导在民主交流中参与决策。它为巩固和提高扫盲效果提供了双赢的做法,且这种理念可以引入到更多成人领域的应用中去。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涵义。江泽民“七一” 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的学说,提出并回答了“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身体与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统一、能力与素质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业能力、创业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艺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2.
“知”“行”是多学科的核心范畴。我国认识论史上“知”范畴概括了天与人、心与物、先知与学知、可知与不知、格物与致知等关系问题,涉及“知”范畴的逻辑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发生学基础。“知”对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言,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行”范畴概括了人的感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和目的性活动的实践本质,它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的活动本质、价值取向、人的行为的伦理品质,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的实践特质。对促进人的发展而言,“行”是人获得真知和观念的感性基础,是人结成与客观世界的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是人能动地参与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活动。“知”“行”范畴的对立关系主要反映在难易、先后、轻重之辨等方面,其统一关系或合一关系体现在知与行互为基础、互为目的和过程,以及育人功能的价值关联性和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知行合一”本质上是知行相须、知行相资、知行一体。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方式改革必须遵循知行合一规律,发挥知与行的育人功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教劳结合、身心和谐;维护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增强教育的实践感;优化学习形态,促进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观念化、知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播音中出现了“说”新闻这种新颖的播音方式,并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但“说”新闻这种播音方式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说”新闻这种播音方式更好地为时代、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向大学校园的迅速渗透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令大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虚拟社区,他们在这些“社区”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彼此交流,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魅力,并逐步结成了各种“虚拟群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2008,(8):37-37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和人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最主要的课题。孔孟荀在对“天”“人”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关系加以阐释,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天人合一”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天命与人事关系之知天命;人的道德与“天”相通;君权、民意与“天”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相似文献   

16.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道德精神要义。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儒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和社会理想图式等丰富思想资源,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得法”与“得道”两个层面,二者紧密关联,但在实践中它们常常是分离的.“法”是方法、用法,“道”是规律、理念;“法”体现在实践层面,应注重建构自我经验;“道”体现在理论层面,应注重形成教育理念.基于认识论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应先“得法”再“得道”.“得法”重在“得当”,应从“技术取向”的行为训练模式转向“课程理解”的意义建构模式,注重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方法的适应性、变通性与创造性,以达致“因材施教”的境地为“得法”的最终目标.“得道”重在“得理”,即通过教育实践明白道理;“得道”应遵循“基于感性,提升理性,增强悟性”的路径展开,以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教师专业发展从“得法”到“得道”,则要基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过程理性”展开实践以促成其转变,最终达到“得法”与“得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 的涵义。江泽民“七一”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并回答了“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身体与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统一、能力与素质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创业能力、创业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发展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文化人”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崭新形象。教师的本性是文化性,教师是文化的建筑和寓所,教师文化能够充分表达教师的完整形象和存在方式。从“专业人”走向“文化人”,整合教师的多元发展路径,致力于为教师打造一种“通过文化、在文化中、为了文化”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转变的同步化变革,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的类型经历了分化与融合的发展过程,司托克斯(D. E. stokes)的“象限理论”合理解释了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态。日本大学科研定位呈现出“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取向特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和产业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机制以及日本善于吸收和应用域外知识的文化传统等是形成这一取向的重要原因。日本大学科研定位的“巴斯德象限”取向为日本大学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难处境中开辟了中间道路,使大学“名利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