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的大正末期,昭和初期,原有的自然主义文学已呈现衰败之势。而就在这一时期,以横光利一为中心的新感觉派文学的兴起,和无产阶级文学一起,宣告了日本昭和文学的开始,为昭和初期的日本文坛注入了活力。因此,对新感觉派文学的全面认识及研究,不仅对日本昭和文学史,而且对日本近代文学史全貌的正确认识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其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日本新感觉派直接影响下,由于自身所处的独特环境、个人经历及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文体意识的转变,形成了他们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再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其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日本新感觉派直接影响下,由于自身所处的独特环境、个人经历及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文体意识的转变,形成了他们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再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新感觉派”文学杂志的日本文学译介概观(一)日本新感觉派未搭乘《无轨列车》1928年9月,留日归国的刘呐鸥出资与施蛰存、戴望舒三人于上海合办《无轨列车》①半月刊(第一线书店刊行,同年12月25日该刊即因宣传“赤化”遭禁,前后共出版八期)。刘呐鸥之所以以此命名,意即刊物的方向、内容行无定则,而笔者认为“前卫”、“先锋”和“现代”亦是此名中应有之意。《无轨列车》在外国文学译介上显示出一种先锋倾向,并最终成为法国“新感觉”登陆中国的“诺曼底”。20世纪20年代,保尔·穆杭(1888—1976)的创作传入中日,这个法国二流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论杨绛近作的艺术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李益诗歌创作心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经历"安史之乱"的中唐社会在社会状况和时代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诗歌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3.
作为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开路之师 ,刘呐鸥的小说在以“丑”为审美主题的开拓上 ,在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物化的处理上 ,在追求瞬间感觉的艺术技巧的探寻等方面与日本新感觉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异质性 ,没有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4.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结合他成长的几个阶段,探讨了肖邦音乐创作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总结出肖邦深刻的创作思想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呈现畸形繁荣的中国都市成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品表现的主题。新感觉派作家们透过都市繁华的表象看到了其背后的阴暗和凄惨,并以其特有的恰当的叙说方式,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一幅繁华落尽的都市图像。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在创新艺术感觉和表现方式的同时,还存在着四个主要缺失:都市新感觉的迷惑、人性本能的夸饰、都市历史感的缺失、文本雷同化的危机,致使该流派艺术难以为继,迅即衰落.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特性时,应以世界文学为基础,以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为对象,通过对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深入探讨并将其多种思想元素和民族观念渗透在研究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日本文学所具备的民族性研究可从文学的思想结构、"物哀"为美的日本文学独特审美观、宇宙万物生命论在日本文学中的延伸三方面入手,以日本文化为基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校特色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这个主体,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特有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根据本校所具备的条件优势,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控制被管理者这个客体(即学校组织和教职工、学生)的行为方向、方式和程度,使之达到特定的目标,形成自己的独特办学风格或学校风貌。学校特色的本质是创优。怎样办出学校特色?这是诸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的课题。对此,本人结合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些实际情况,粗浅谈谈学校特色建设的几点想法。一、办出学校特色,必须有独具风格、务实创新的校长历数名校,不难发现一个共性:学校的特色,都与校…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而且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积淀起高超的领导艺术,形成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体现出独具匠心的人格魅力,它是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中心的新感觉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他们以身体话语作为解构"都市病"的有效手段,揭露上海的纸醉金迷、光怪陆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至由此而形成的通感,敏锐地体验世界,从社会态身体、生理态身体和心理态身体三个层面呈现都市人在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我间的龃龉与对抗、分裂与冲突,并以空虚落寞为其美学特征。病态的社会造就了患病的身体——虚妄的眼睛、成了塑像的白金女体和作为面具的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体,从而具有了意味深长的社会历史内涵。而新感觉派对感觉的强调恰恰从反面印证了现代都市人丧失感觉的冷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