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礼仁 《初中生》2006,(16):16-18
据说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让他的门下食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后,他把书放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同时悬挂千金,声称谁能增删书中一个字就给千金之赏,结果往来咸阳的文人墨客没有一个人能改动一字.后来梁朝诗论家钟嵘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字千金",以称赞文章语言精妙,真正达到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推敲"的故事,"一字师"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2.
$《史记》载,吕不韦辑成《吕氏春秋》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典故。然而,井没有人真敢给他增损一字,去领千金之赏。g 两千年以后,却真的发生了“一字千金” 的事情。气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派卫达三进守朝鲜平壤。日军大举进攻,卫达三弃城而逃,被、朝廷“论死”,斩于北京菜市口。当时,钦差大臣刘坤一节制陆军一百多营,坐镇榆关,托病不敢出城。g 于是,有人拟成一章小说回目:“卫达三怯敌斩菜市,刘坤一托病卧榆关”。刘坤一得知此事,极为恼气 火,赶紧请来幕僚…  相似文献   

3.
"互见法"为司马迁首创,这一观点似乎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也有人沿波讨源,将其源头追溯到<吕氏春秋·有始览>.事实上,<吕氏春秋>中除了<有始览>中以"解在乎"标示的"显性互见"外,还有一类作用与它几乎完全相同,却没有任何标示的"隐性互见".循"隐性互见"的路径继续探寻,则可将<史记>互见法的源头上溯到<左传>.互见法并非司马迁首创,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将互见法与纪传体结合起来,为以后纪传体史书的撰写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除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和吕不韦当政后发挥门人宾客作用所为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先秦"杂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吕氏春秋>出于战国诸子之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是无可非议的.由此处着眼分析,秦为富国强兵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3,(1):48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  相似文献   

6.
苏颖赟 《现代语文》2008,3(5):17-19
"者"字是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用法多变的虚词,在阅读时较难把握.本文在穷尽式考察儒家经典<论语>中"者"字的基础上,粗略地就"者"字的词性和用法作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前人论述似嫌不足的地方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以期完善对<论语>中"者"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关于"言"与"意"的问题,在先秦的典籍当中论述的有很多,在这里仅将<周易>、<老子>当中的"言意"观与吕氏的相比较与对照,来看<吕氏春秋>的言意论与前代的有怎样的继承关系,然后就<吕氏春秋>的"言意观"的特殊性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中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本文通过研究其中的<贵生>、 <劝学>、<尊师>、 <诬徒>等几篇文章,阐述了<吕氏春秋>中有关生命教育、教师和学生、学习以及音乐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作品中,<吕氏春秋>对惠子形象的塑造是最具匠心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吕氏春秋>卓越的说理艺术.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者戴震有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戴震所云至理名言.<中药学>中中草药名疑难字较多,不能认读、理解这些难僻字,便不能通其辞、明其道.为便于<中药学>学习与研究,仅就手头所辑22种中草药名作一释析.  相似文献   

11.
一 <尚书>、<逸周书>有"越"字,古文献里也写作"粤"或"日",此三字可以通用,前人已讲过不少[1].在两周金文里这些字通常用"雩"字表示.所以王国维<观堂学书记>云:"雩、粤、越、日古通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意义,尚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本文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相似文献   

13.
邵晋涵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向为士林所推重.然而关于其字号的说法,时人已有分歧.章学诚撰<邵与桐别传>,其子章贻选作补注说:"先师讳晋涵,字与桐,号二云".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此前的音乐概念多用词语"歌"、"咏"或具体的曲目等表达.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对如何养生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形成了比较全面、科学的养生理论.它的养生理论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达乎性命之情"的性命观;二是"六欲皆得其宜"的嗜欲观;三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观;四是"达乎生死之分"的生死观;五是"成乐有具,必节嗜欲"的音乐观.<吕氏春秋>的养生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月令"书是一种以一年十二个月为体系记载历象、物侯,并以此安排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文献体裁.这种体裁,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存文献<诗经·七月>、<夏小正>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都有不同形式的反映.而初以"月令"命名者、且最代表月令书的专文,则见之于<礼记·月令>>.自此以后,"月令"书体裁广为流传,仅中国农书全部或部分采用以时系事(即"月令"体)体例写成的就有二十余种,<逸周书·时训解>、<四民月令>>与<农桑衣食撮要>>,都是月令体文献的典型代表.对此,学界论述的较多.但是,学界很少注意到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与我国传统月令体的关系.实际上,10卷本的<东京梦华录>第6至10卷的内容,也是很典型的月令体文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政治因素"两个方面论述了<吕氏春秋>多用寓言说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以及与这些符号紧密关联的卦辞、爻辞作为表现形式,蕴蓄着丰富的哲理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易>就已被时人视为重要典籍,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一直被尊奉为神圣的经典,流传不衰.在流传中,许多学者文人对<周易>的"经"部分不断进行诠释、挖掘,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易学大河,使得<周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古代中国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周易>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本根.  相似文献   

19.
沈跃春 《科技文萃》2004,(3):105-106
一个无法付诸实施的悖论 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在我国先秦时代曾流传着一个"两可"的故事:郑国夏季炎热多雨,境内常常洪水泛滥.在一次洪水中,有一位郑国的富人淹死了.有人捞得死者的尸体.  相似文献   

20.
衡阳的第一部"通史"--<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近期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卷,分别为<历史风云>、<经贸史述>、<城邑沧桑>、<文化史论>、<教育史略>、<风物荟萃>,共计140多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