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宏 《教育探索》2006,(5):98-99
当前许多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表现为一种道德上的缺失。懂得“感恩”是良好品德的基础性素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唤起全社会关注与参与才会取得实效。“感恩”教育除了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协调配合外,还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
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是人的心理的满足,它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家曹华曾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3.
梁美 《广西教育》2008,(34):18-18
感恩,是一种情感,有了感恩就会拥有善于宽容和理解他人的广阔胸怀。感恩,是一种责任,有了感恩就会拥有善于自觉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感恩,是一种力量,有了感恩就会拥有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进的高昂斗志。同时,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从“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古训到“滴水之恩,当涌泉柑报”的谚语,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学校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现阶段学校在实践中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然而,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运动型思维”的桎梏?如何才能把感恩教育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培育他们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需要逆向地考量一下“感恩”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首先,孩子应该成为成人世界感恩的一个焦点孩子的幼弱是由人的生理阶段决定的,并…  相似文献   

5.
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6.
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感恩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感恩教育要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的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是逆向地考量一下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李应怀 《甘肃教育》2011,(20):32-32
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人,他的人生会是一片苍白;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世界将会变得光怪陆离;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他的祖国必将危在旦夕。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这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是个舶来词,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概念。它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国的汉文化中,“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诗《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一种美德。不知感恩,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宽容待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他人。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  相似文献   

11.
柳秀玲 《双语学习》2007,(8M):10-10,12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是在孩子自身基础上.”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也要以幼儿自身为基础,因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幼儿期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孩子的习惯容易养成.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由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感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将会变得和谐、亲切、健康,生命之树也将得到滋润。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品德和精神境界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缺乏感恩心而被取消受助资格”入手,对感恩教育概念、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及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找到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学者们也对感恩教育做了解释:它是一种以感恩主体对感恩对象的认同为前提的,以感恩主体对感恩对象的感恩行动为基础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有责任感的社会性活动。基于以上的解释,我认为感恩包含了: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四个层面,它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一、“感恩父母”班级辅导活动的背景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发现,由于一直缺少感恩教育,目前许多大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比较淡薄,不懂得感恩,不会说“谢谢”,没有感恩之心,令人忧虑。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工具教育论”正在制造“孩子的成长苦难”。教育应当以教会弦子做人为基本理念,而教弦子做人应当从培养感恩意识开始。所谓感恩是指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感恩包含“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四个环节。“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艾。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感恩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校的感恩教育如何从感恩父母师长提升到感恩国家社会这一高度,一种“智力投资教育”活动通过算账,算出了大学生国家社会对他的智力投资额、家庭的教育投资额和受教育者机会成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这一活动中突出了“明德育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职能,实现了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高校感恩教育要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结合,才能更有亲和力和效率。经济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注重智力投资及其教育的经济性和生产力的推动性;管理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人本管理的新思想;社会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教育的社会效应;其他学科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教育的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恩,将会直接影响到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我国素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古训,历代也出现了许多报答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的千古佳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不知感恩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感恩。因为孩子们一降临人世,得到的就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被幸福层层包裹,所以往往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近年来,竹溪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学会感恩,共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和感恩实践,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发芽,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孩子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从而让孩子真正地懂得感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