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了《荆棘鸟》女主人公梅吉一生四个重要阶段的遭遇和抗争,证明这部小说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古典悲剧的现代悲剧:构成古典悲剧冲突的双方各自具有伦理力量的合理性,而梅吉的冲突对象则是无穷无尽的荒诞,而且正是这种荒诞最终毁灭了她的幸福。该小说的审美意义在于塑造了梅吉这一现代悲剧人物形象,她那无望而不懈的抗争给人以另一种震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悲剧作了科学界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与环境、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是新与旧两个阶级、新与新的邪恶势力冲突的反映;邓肯的悲剧是旧的历史合理性毁灭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对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作了最充分的审美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肯定性和否定性本质,富于审美性,是艺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人物麦克白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就在于个人力量的毁灭。那闪着金光的王冠确实让人着迷,它是个人力量的象征,麦克白就因它而酿成悲剧。他具有百倍的勇气和能力,权力的欲望使他不甘心在别人的影子下生活,但内在的欲望和外在道德的束缚让他痛苦挣扎。在他的整个抗争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他的毁灭是一个巨人的毁灭。  相似文献   

4.
张梓琪 《学周刊C版》2019,(1):191-192
东方悲剧中美好的毁灭有时表现出的并不是单纯的撕心裂肺的疼痛,而多是一种浅浅淡淡的哀伤。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除却人与环境的激烈冲突外,往往还存在着人物自身性格矛盾带来的内心冲突,这一定意义上来源于启蒙运动后"人"的觉醒,而东方悲剧无形中暗合着"中庸"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莎士比亚四大经典悲剧入手,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基石,对悲剧的深刻性的理解不仅要考虑外在的冲突,更应该关注人物内在的心灵冲突。在莎士比亚悲剧中,除了具备传统的悲剧特征外,令人关注的是悲剧冲突开始转向人的内在心灵,特别是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扭曲、分裂、异化等现象。本文运用现代心理学有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心灵内倾化手法来分析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的悲剧以最清醒的现实态度 ,把人的生存的悲剧性展示在我们面前 ,古希腊悲剧家们的悲剧意识 ,也启发着我们正确地看待艰难的人生 ,并在这艰难中开拓前进。从生存论角度看 ,古希腊的悲剧家们特别给我们展示了人的生存样态的自觉 ,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 ,而是更自由的人 ,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激情负有更大责任的人。从文化的角度看 ,古希腊的悲剧家们暴露了文化的困境 ,并以悲剧主人公的毁灭揭示了文化陈规的巨大力量 ,反过来它也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基础 ,随着悲剧主人公的毁灭 ,使人们感受到新的文化价值的尊严 ,看到了新的文化的曙光 ,实现了悲剧的否定式超越。从审美角度看 ,悲剧主人公的抗争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显示了人的尊严 ,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而他的毁灭也赢得了人们的赞美 ,迄今为止依然给我们不可企及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7.
创作于1606年的小说《麦克白》所描写的,是麦克白人性与良知的崩溃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讲述曾经的英雄麦克白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批判了野心、欲望的侵蚀作用。主人公麦克白在他悲剧的性格的驱使下所做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身边的人感到恐怖,更加造就了他悲剧的命运。而他性格之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力欲、野心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而这一贯穿全文始终的主线,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就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生死问题贯穿于《哈姆雷特》的整个剧情,并在剧中占据中心地位.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9.
悲剧是悲痛的艺术,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悲剧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新旧思想、新旧势力的斗争,更是悲剧人物内心的心灵冲突。悲剧给人带来伤痛和悲哀,同时带给读者悲的审美心里效应,产生痛感中的快感。贯穿于小说《儿子的否决权》中的是两条主要的戏剧冲突:一条是主人公与当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另一条是主人公自我的心灵冲突。  相似文献   

10.
麦克白是一个弑君篡位的罪人,但其内心激烈的善恶冲突及其勇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格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憾力。他的堕落是人性泯灭的悲剧,他的毁灭留给人们的深思,足以普照人类灵魂的黑暗。塑造一个恶人形象作为悲剧主人公,并获得完全成功,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传统悲剧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不仅仅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引发人的悲哀同情,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有价值的事物的冲突、毁灭中,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追求理想的力量,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振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拉丁文katharsis的音译,净化、宣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英雄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梦想,是“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强劲的主旋律。即使在悲剧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死亡或者毁灭不仅没有带来悲观主义,甚至没有带来悲剧所特有的令人恐惧与悲悯的震撼效果。英雄主义与崇高感,成为这一时代的特殊悲剧——乐观悲剧的主导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矛盾冲突是构成戏剧的主要元素之一,悲剧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更激烈尖锐。学习悲剧,就是要紧抓矛盾冲突,探究其产生的根源,探究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具体内涵及其被毁灭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有主人公的恐惧与痛苦,也有阅读者的良知与悲悯,两者产生共鸣共振,才是悲剧作品崇高审美价值的体现,才达到了语文教学提升个人审美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悲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理论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和恐惧)到积极情感(缓和与崇高)的转化过程。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初民情感活动的流变轨迹与悲剧艺术的审美心理十分相似,人类早期萌发的悲剧情感,可以说在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中就有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麦克白》所以能将一个弑君篡权的杀人凶手做为悲剧主人公,是因为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这出剧作中,展示了麦克白由“巨人”蜕变到十恶不赦的大恶棍时的心路历程。通过对他心理道德、精神、信念沦丧过程的揭示,入木三分地将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毁灭了让人看,自然也就引发起了观众、读者深深地悲悯和惋惜之情。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不是根据悲剧的模式,而是根据生活的真实刻画麦克白这一悲剧形象的。麦克白虽是弑君篡位的杀人凶手,但他的毁灭却有悲剧性质。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他的毁灭过程隐喻着人类灵魂的永恒困境,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与延续性。麦克白这一形象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比较完美。西方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是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不懈的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统一。中国悲剧有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这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主要区别在于悲剧中的悲剧人物、悲剧冲突。  相似文献   

19.
悲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理论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和恐惧)到积极情感(缓和与崇高)的转化过程.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初民情感活动的流变轨迹与悲剧艺术的审美心理十分相似,人类早期萌发的悲剧情感,可以说在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中就有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