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主张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把听、说、读、写这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做好。在人们的交际中,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听的能力超过了说的能力。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睛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者进行及时的反馈。西方有位心理学家讲过一句精彩的话:当你在倾听一个人的意见时,你要让他觉得此时此刻,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但我们的很多学生不会这样,我们的很多老师也不会这样。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把这种最基本的本领传授给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要点、辩论、讨论,去训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及时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使学生一辈子都受益…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阅读者按照课文的描写构成新的意义的再创造活动。语文学习离不开形象思维,想象所运用的是形象性思维,当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语文教学要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由于语文学习尤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审美性的活动,其情感特征使情感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因素,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想象与情感就成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两个相互作用、相互统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但是近年来,在语文的教和学中都存在朗读的弱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注重了分析、讲解,而读却被忽视掉了,甚至范读也被取消了。学生在  相似文献   

4.
<正>读了李光烈老师的《让学生爱上语文》,心中很有感触。我想,要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学习,首要的条件是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语文教学。李光烈就是一位热爱语文教学的好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5.
解建华 《河南教育》2007,(12):37-37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最终使学生体味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真谛与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语文被人们称之为其它各门科目的工具科目,可是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把它作为一门高考科目,在教学中仅是为了得高分而已。这样就使我们的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去学。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灵活地运用到其它科目中去,没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作用。在此我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稍作简述。  相似文献   

7.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有人说,语文的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此,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两年生活语文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哀。作为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屡屡遭受学生的冷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试卷的偏题、怪题,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文本等。但究其根源,语文教师毫无激情的讲析也难辞其咎。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  相似文献   

10.
郑朝家 《广西教育》2005,(1A):55-55
语文与生活同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李忠敏 《现代语文》2013,(11):115-116
语文学习千头万绪,但概括起来无非是听、说、读、写。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不妨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理解能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语文学习中的某些内容不易理解,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好语文,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改是多年来备受关注的老话题,众多语言专家、学者及语文教师孜孜以求,潜心研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尤其是近几年开展的语文课改得到广大师生及社会的认可,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语文教改的总体局面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  相似文献   

15.
林聪华 《教学月刊》2006,(10):17-18
初中语文学习是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的桥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更要有务实的精神,故弄玄虚不如“真材实料”,急于求成不如慢火熬炖。总之,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怎样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有所乐”,而且“学有所得”呢?笔者结合新教材,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对联、谜语等都是初中学生乐于接纳的文学样式。通过几年的摸索和教学实践,我把对联融进了语文课堂,使之成为一种富于个性的教学方法和充满语文味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中"高成本,低效益"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到头来还是口不能言,笔不能文的现实令人痛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一些语文教师由于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致使语文教学在追随时尚是偏离了轨道,步入歧途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新课标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终身发展目标,逐渐摈弃了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为主目标的解说式、训练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越是充分地体现自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越是丰富,越是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生命的愉悦。下边就几个方面简单地谈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散发着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许多中学生觉得语文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提出建立语文学习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的联系、语文学习与学生未来可能的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与大社会生活的联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