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涵 《现代英语》2021,(5):58-62
王尔德的作品充满了唯美主义色彩,其童话集由鲁迅先生译入中国后,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对于王尔德童话的翻译研究集中在林徽因翻译的《夜莺与玫瑰》,而对另一部同时期译入的《自私的巨人》关注较少.文章选取巴金和李家真的《自私的巨人》译本,从审美信息的两个属性出发,结合童话的审美心理,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探讨了译本中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3.
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或“小说何以成为小说的小说”,即: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对小说创作本身进行评述。这两种过程在形式上精密结合,从而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明显界限。使它们合并为“阐释”和“分解”的概念。海勒的《老年艺术家画像》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上造成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  相似文献   

4.
黄倩儿 《文教资料》2009,(31):28-29
王尔德一生迷恋天主教.自幼深受宗教思想熏陶和感染,但他所追崇的唯关理念却驱使他去排斥宗教,这种对于宗教欲罢而不能的态度导致他毕生陷于宗教迷茫与彷徨中。本文试从他的剧作品《莎乐美》中挖掘其内心世界的宗教彷徨,并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个人的思想历程两个方面探求其根源。  相似文献   

5.
对俄罗斯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大约都是知道或听到过所谓“别车杜”的说法。这一称呼乃是指俄罗斯19世纪著名的“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杜勃罗留勃夫(1836—1861)。他们在哲学、美学、批评方面的理论建树,倍受世人与后来者的仰视。“三大批评家”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他不仅是位大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长篇小说《怎么办?》(1862—1863)、《序幕》(1877)等便是他影响深远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论王尔德童话的悲观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中表现出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态度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也受到王尔德自身经历以及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的影响。这种悲观色彩具有因悲而美的唯美主义特质,在对黑暗现实拷问的同时,也显露出作者意图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文章首先对唯美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思想及相关作品的具体剖析,来表现其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唯美主义元素.王尔德对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充分地反映在他的两部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和<莎乐美>上.  相似文献   

8.
假设命题式批评是笔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过程中探索性命题."难以解释的符号"是希利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提出来的,是解构主义理论对于叙事艺术的理解和界定."假设命题式批评"就是与这样的艺术界定和理解对应的.在对<饥饿艺术家>的假设式命题批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这种批评方式的意义和性质.具有哲学意味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但是对于艺术中形而上意味的把握却是比较有难度的,而假设式批评的意义应在于能够显示和揭示文学作品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9.
邵小卉 《考试周刊》2010,(53):26-27
王尔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童话家.区别于传统的童话作家,其作品结局充斥的一般都是死亡和悲哀.本文着重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快乐王子〉,试图找到人物性格体现的悲剧美的原因.通过对三种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藏在童话外衣下的残酷.  相似文献   

10.
《人体艺术家》不仅是一部以爱、死亡和丧失为主题的小说,还表达了唐·德里罗对现代人主体性困境的担忧。目前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雷的死亡、塔特尔的出现打开了劳伦自我封闭的入口,帮助劳伦完成自我的重构,因而雷、塔特尔的存在具有强烈的伦理意义。实则不然,通过分析《人体艺术家》中空洞、流浪、空白的人的生存困境,发现劳伦与雷、塔特尔和房东的情感历程是她暂时摆脱孤独的方式,这是她以放弃独立本体的存在为代价的。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是自我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和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中人性与神性的紧张冲突与对立,折射出作家隐藏于写作背后的宗教信仰困惑与焦虑:一方面,作为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向往古希腊文化中肉体的崇拜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他又对基督文化中强大的宗教道德力量深感恐惧。而王尔德对这两部作品结局的处理则表明,他最终抛弃了对希腊多神教的信仰,转向了公正、悲悯、宽容的耶稣基督以寻求救赎。  相似文献   

12.
《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诗品》对前代论"诗"的言论有较多的引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其二,《诗品》对陆机《文赋》、李充《翰林》、王微《鸿宝》、颜延论文、挚虞《文志》以及谢客集诗、张骘《文士》都有批评,在其"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与"并义在文,曾无品第"的对立面上建立自己的诗论。其三,钟嵘对批评家的诗才、理论水平与自信有深入的论述。其四,钟嵘对"轻薄"之论、"随其嗜欲"之论、注解方式、忽视"才秀人微"者、自视高于实际者等错误倾向有所批评。《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表现出批评家对批评事业的反思,这也是南朝时期文学批评成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刻画了一群典型的纨绔子弟,他们对美和享乐的追求正体现了纨绔主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态度.本文立足于文本,详细阐释了纨绔主义"生活模仿艺术"的审美特点,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及其所反映的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程娟  葛亮 《文教资料》2007,(17):79-82
象征手法是现代主义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象征手法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运用既扩大了小说内部的张力,又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是乔伊斯取得辉煌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人物与情节的无意识进行分析,用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探寻小说创作中无意识世界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敏 《考试周刊》2007,(49):150-151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通过其作品在美学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髓。本文从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入手来探究其折射出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相似文献   

17.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作为唯美主义大师的王尔德自幼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古希腊精神的影子。解析《道林·格雷画像》中体现出的柏拉图式爱情,有利于我们把握王尔德的内心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8.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唯美主义和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然而王尔德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这么一点,吴刚教授所著《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专门论述王尔德文艺理论思想的专著,从王尔德理论中批评及批评家的功能和位置,艺术和道德,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王尔德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角度和方法为王尔德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对时序的透辟阐析为理论依据.对<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肖像>)中的叙事顺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乔伊斯在建构故事主体时,大量运用倒叙手法,但他在打乱故事时序的同时,始终没能忘记凸显敌事的历时进程,表现出因袭于传统的向心叙事结构.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肖像>日记体尾声中的无时序叙述和维拉内拉诗插曲令人费解的时间定位,认为叙事在小说结束部分呈现出明显的离心结构,主人公受记忆支配的心理时间开始掌控让故事历时进行的物理时间,从而反映了乔伊斯对传统叙事文时间观念的初步叛离.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领军人物,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他坚持艺术与道德的分离,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必须能愉悦读者。在1891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中,王尔德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本文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探求作品中的快乐至上、悖论、理性主义、自我陶醉和时髦癖等倾向。从历史的角度,本文考察了王尔德对唯美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论证了法国颓废派、德国古典哲学和东方的道教等对其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消融《道林·格雷的画像》及王尔德自身的争议性,从哲学与美学的辩证关系入手,阐明王尔德的人生观、审美观和道德观是如何在其艺术思想和写作中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