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波 《双语学习》2007,(9M):193-194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2.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文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文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3.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在1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她鲜明地刻画了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用纤细哀伤的笔调勾画出以源氏为主的贵族男女的感情生活。美丽与哀愁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物哀这一"日本古典文学艺术的魂魄",在其中也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5.
梁萌萌 《文教资料》2012,(13):25-26
川端康成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作品《雪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本文分别从"物哀"的形成与理解、《雪国》中的物哀之美及其中的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物哀"之美这一明显特质入手,结合《雪国》,分析这种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因此,不了解"物哀"就难以深刻地进行日本文论与其他民族文论的比较研究。"物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物感"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物哀"与"物感"的解析以及二者生成的原因的追溯,进行一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物哀”是日本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代表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自然物的喜爱、感动,也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汇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家中,樋口一叶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中,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尽管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仍能发现大量的"物哀"现象,"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国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在日本文学美学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物哀美"是日本典型的文学理念,也是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世界观的体现,在中国被理解为真情流露,触景生情之意。《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将物哀的审美情致发挥到了极致。而作为中国文学代表的《红楼梦》中也多次体现出物哀之美。这是两国长期以来文化互通,相互影响的结果。中日两国人民也是最具有物哀情致的真性情民族。  相似文献   

10.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01-105
郁达夫的情爱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悲剧美,与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物哀"美十分相似。郁达夫的很多作品通过"失去的女人""失去的爱情"之类设置情节,以便于对"失去"进行反复咏叹;也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自然景物的优雅描绘,形成作品细腻动人的悲哀美。郁达夫的创作在美学上超出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而与日本文学的"物哀"美理念相近,是郁达夫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相似文献   

14.
日本作家井原西鹤在其作品《好色五人女》中,通过《青菜店老板家的故事》,塑造了美的化身、符合"物哀"的优美的特质且知"物哀"的女主人公阿七这一形象以及美好最终幻灭的结局,引发出对人生的无常和人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甚至连自身的生死都无法自主的深深的哀叹。通篇体现出"物哀"的审美意识,表达了"物哀"的情调。  相似文献   

15.
"物哀"是日本传统的审美追求之一,属于一种美学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这源远流长的历史,"物哀"是传统文学理念,它会因此"物哀"层层渗透在日本语言文学中。而"物哀"观念形成的原因在于日本自身的地理条件和民族观念,与此同时,它也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会让所有人感受悲伤,在日本的语言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物哀"成为整体的审美基调。本文会先讲述"物哀"的内涵后再讲解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日本"物哀"理念的研究,中日两国的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许多的探讨。"物哀"的层次可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通过对昭和时期以来的演歌的分析,可发现不同时期日本演歌所反映的层次各有侧重,所反映的感情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日两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优秀结晶,"物感"与"物哀"本身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分别以中国的南北朝和日本的平安时期为重要转折点,"物感"和"物哀"理论在走向成熟的同时,其本身所包含的主客体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巧合的是,"物感"与"物哀"所蕴含着的这种主客体关系,也因各自的这次转折而彰显出其隐含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昏"意象在日本近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解码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深刻体现着日本近代以来文学的独特变化历程,并昭示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  相似文献   

19.
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十一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中的"物哀"情调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文着意从三个层次分析了"物哀"的表现及深刻内涵,"物哀"实质上是以真实为根底,写触物的感动之心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诸相.它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本土神道与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小说《源氏物语》所揭示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悲惨命运及贵族间矛盾斗争的重大主题主要借助于“物哀”母题来呈现。“物哀”伴随着主题一道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那悲切的秋愁使我们感受到了作源于心灵的深沉感叹,而这深沉感叹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悲秋化传统和心理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