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70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生活方式、自尊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学习习惯、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尊具有文化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正"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之一,也是当下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论题。然而,在已有的众多理论探讨中,人们大多将研究的领域集中在"教学回归生活"问题的肯定与否定上,滞留在"为什么要回归生活"的论证上,鲜有对"教学回归生活"再作深入追问。事实上,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学向生活回归的步伐明显加快,在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生活的外延。在课堂上将语文与生活对接,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上验证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语文,语文学习将更有活力与吸引力;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师生共同的生活经历,可以是一节语文课的桥梁、框架或钥匙。  相似文献   

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教育应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筑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存的世界;从时间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共建学生的全面生活世界,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的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上了一节《我与动物交朋友》的品德与生活课。课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然后说说它们的样子、生活习性等,最后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小动物的叫声。顿时,课堂上小猫叫、小狗叫、狼嚎、狮吼此起彼伏,老师和孩子似乎都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新生活运动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从改造国民生活的角度,分析新生活运动的缘起及抗战前的发展概况。探讨新生活运动对国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论述新生活运动在国民社会生活改造中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世界。教育学中的生活是指事实性的、被知觉的日常生活。学术界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诠释教育脱离生活的种种问题,其并非在严格意义上应用生活世界概念,因为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与教育学中的生活内涵没有共通性。教育学者之所以借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能并未考虑其内涵的差异,而是学术界或教育学者借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道德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历史与逻辑的一体性,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受近代哲学科学主义思想和工具理性影响,近现代道德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与生活脱离的特征。20世纪以来,向生活世界回归成为现代哲学的普遍转向,与此相适应,当代道德教育也正在大力呼唤并开始启动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高中生情绪智力与生活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情绪智力量表、生活适应量表对317名高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独生与否上差异显著;而生活适应在性别与独生与否上没有显著差异;高中生的情绪智力与生活适应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情绪智力对生活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0.
武金福 《学周刊C版》2014,(8):134-135
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185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2)男女生在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在家庭和自由满意度方面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学校、学业和环境因素方面,有更高的满意度体验.(3)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4)初中生的各种生活事件中,"家庭矛盾"、"考试失败"、"讨厌上学"、"失窃"和"升学压力"这五项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曹雯 《新课程研究》2007,(12):19-2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先生曾多次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学生拥有美好而舒适的课堂生活环境,在课堂上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同学、师生之间能相互信任与友爱等,是高质量课堂生活的主要表现.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那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与向上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数学上,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真可谓铺天盖地,课堂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似乎让我们淡化甚至忘却了对数学本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经历了3个历时性发展阶段:融合阶段、分离阶段和结合阶段。教学世界是一个理性的目的性领域,而生活世界是一个感性的自在性领域。极端的教学工具论割裂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片面的教学生活论抹杀了教学与生活的区别,教学与生活之间的二元悖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为此,必须摒弃以往在教学与生活关系上各执一端的做法,走和合之路,让教学与生活关系的二元悖论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解构。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因而生活性品质便成为其内在品质。这种生活性品质,在教学目标上主要体现为知识目标的生活性品质、能力目标的生活性品质、情感态度目标的生活性品质、价值观目标的生活性品质,在教学内容上它联结了学生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未来生活,在教学过程上它使学生体验着人化生活、情感生活、交往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上的跨越。但是,我们有时为了认知上的需要,而使教学与生活远离,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无活力的知识。新的教学大纲指出,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进入广阔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一片新的学习天地。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科与生活的特殊关系,在素材、情感以及思想上引导学生同频共振,实现教学成效的最大化。第一挖掘教材内涵,结合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教学案例;第二设计教学案例,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其涵义可以解读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在方法上,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法即教育法;在目标上,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同时,该命题存在三个方面的疑义:就教育的范畴言,教育影响不同于教育目的;就教育的功能言,意向之教有别于成功之教,教育的意义存在不同的标准;就教育的实践言,教育中的生活区别于生活中的教育。检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需分析教育在指称和含义上的多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