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楚霸王"是楚汉之际项羽为号令天下而自称的名号。然而项羽何以称西楚霸王?史书的解释并未尽如人意。本文以为,"西楚霸王"名号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国号"西楚",其次是尊号"霸王"。项羽号"西楚",具有以"楚"承接周秦大统之意;自称"霸王",既表明项羽以力征天下,亦表明项羽自视为天下共主,具有"诸侯之长"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可敬可爱又可悲可叹的失败的悲剧英雄:他"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肯学书,认为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也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就学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战策,只要一打仗就身先士卒,披甲持戟迎敌.他骁勇善战,战场上对敌,只要一瞋目叱之,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他怒喝一声,敌人就"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也爱故交,重情义;在"四面楚歌",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断然拒绝了乌江亭长"卷土重来"的好意,仰天长啸,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从容自刎在乌江边……  相似文献   

3.
何占豪先生的创作积极拓展了筝乐艺术的新道路,使传统筝乐发展有了历史性突破。其作品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的编创中融入新的创作理念,借鉴西方曲式结构,把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给人们带来了审美意识的变化,将中国古老传统的民族乐器推向世界、面向全球化。本文主要以何占豪先生的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初步探索何占豪先生古筝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何占豪先生的古筝作品为筝乐发展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不但没有被人们所唾弃,反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惋惜、喜爱和颂扬.是什么力量使项羽能够突破中国人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呢?这完全是因为项羽人格的魅力.他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生死与共的凄美爱情;悲壮豪迈的刚烈性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归《项羽本纪》的文本,通过项羽在不同事件中的语言的长短(或者有无)的角度,解读项羽形象的完整性。“力”“、气”“、略知其意”的“兵法”,是司马迁心目中项羽生命的三要素,它们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出或同或异、时隐时现的形态,形成三条脉络贯穿于项羽的一生,再加上他在生命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情义”,四者构成了一个脉络贯通、气韵兼具、生动丰满的项羽形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霸王”一词广泛流行,产生出许多新组合,其中有3种类型较为典型。对3种类型的新组合进行语义结构上的分析和新旧义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了“霸王”的语义流变轨迹和发现“霸王”新组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崛起是21世纪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个别西方国家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通过制造各种所谓的理论,企图坐实中国“国强必霸”之逻辑。评价中国要跳出固有的政治传统框架,“国强必霸”是一个陈旧的逻辑,“国强不霸”才适用于中国。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即“国强不霸”的新路。这是基于中国模式证实了“国强不霸”,“国强不霸”与中国的“和”文化相契合,“国强不霸”与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禀赋一致,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丰富发展了“国强不霸”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付永志 《辅导员》2009,(14):121-121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你吗?我的西楚霸王。你怎么了,你怎么就这样对挫折低头了呢?你的所向披靡哪里去了?你当年的意气风发哪里去了?你的“取而代之”又哪里去了呢?哦,我知道,英雄也会末路,但是我要说,你不会成功,你连这个地痞刘邦都对付不了,又怎么平天下?你不是我的霸王。我的霸王不会自绝于敌人面前,我的霸王不会倒下,即使倒下,也不会倒在昔日的手下败将之前。  相似文献   

9.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项羽说他力大能拔起一座山来,那是夸张,项羽充其量力能扛(gang)鼎。  相似文献   

10.
一、基于阅读起点,导向文本核心价值,在自觉体验中生成解读感应基于问题导学的自主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主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阅读热情、解放阅读思维,建构阅读意义、提升阅读素养,最终激发并支持终身阅读的过程。在执教《项羽本纪》(苏教版)的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课前预习:通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再读文章整体感知,选读片段体味精彩处。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除肤浅的问题,合作解决简单的问题,聚  相似文献   

11.
项羽原来不读书,无师自通才华溢 小项是个孤儿。他10岁上下的时候,就“国破山河在,家亡父母殒”了,身世比较悲惨。不过.根据历史惯例,天才的身世一般都不太顺利。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分析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2.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分析项羽性格弱点,引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  相似文献   

13.
苏紫 《当代学生》2012,(5):46-49
他,温文尔雅,像所有家世良好的乖小孩呈现出的那样:有教养,有礼貌,好脾气,饰演过许多富家子弟角色,被冠以"少爷专业户"的称号,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默默无闻。他,这个因"清穿剧"《宫锁心玉》一炮而红的上海男人,让无数做梦的女孩子在九子夺嫡的"宫斗"中找到了心中浪漫的情圣皇子。他再接再厉,出演《鸿门宴》中的千古英雄西楚霸王,用帅气、霸气,将项羽带向  相似文献   

14.
【陆孔存老师的推荐语】认识刘紫祺有一段时间了,读她的文章也不是第一次,但这种文章还真是第一次读到。乍一看,该文算不上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影评,关于电影的技术、光线、色彩等专业术语没有提及,虽是只言片语,但读起来却津津有味。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对电影的真实感受,带着一点质疑、一点率真、一点时代气息、一点求真求善的思考。对大多孩子来说,看电影是一种纯放松式的消遣,但对紫祺同学来说,却是通过“发现的眼睛”开辟“第二课堂”。从片名到情节、语言再到人物、服饰,她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了仔细对比,“引经据典”地证明电影《鸿门宴》出现的若干细节性错误。从该文的结构与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紫祺同学对语文课本上《鸿门宴》这篇文章的熟稔与把握,更能感到紫祺同学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在她的眼中,课本上的“鸿门宴”不再是词语的翻译,不再是分析人物形象,不再是单纯的楚汉相争,也不再是时间、人物和地点的记忆,而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再现。对学理科的她来讲,这种历史人文素养是难能可贵的;不迷信、不盲从、不做知识的奴隶,这种求学的品质也是值得称赞的。在与知识的对话中,紫祺同学是掌控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知识是她思考的一种工具、是对生活的品悟!所以,与其把诘难留给教育体制,不如踏实让自己的课堂多几个愿意做知识“主角”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丁云 《成才之路》2014,(23):58-58
项羽性格中,有诸多矛盾的方面。从性格矛盾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则把握了人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选题、搜集、筛选、整理,形成研究成果);3、对两个历史人物有自己的认识。二.教学准备:本课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由学生自己去因特网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因时间有限,教师也可将事先做好的网络课件放在校园网上。网络课件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从网上下  相似文献   

17.
1943年初 ,在摩洛哥海滨城市卡萨布兰卡会议上 ,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定在英国集结盟军部队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在西欧登陆 ,开辟新的对德作战战场。 5月 1 2日 ,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上 ,将这次军事行动正式定名为“霸王”行动。 1 1月 3 0日 ,在德黑兰会议上 ,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式决定 ,在 1 944年 5月正式实施“霸王”行动———美英盟军从英国出发 ,横渡英吉利海峡 ,在法国西部地区登陆 ,开辟第二战场 ,直接对德军作战 (由于登陆舰艇的数量不足和其他准备工作未能按时完成 ,登陆时间推迟到 6月初 )。丘吉尔和斯大林都…  相似文献   

18.
屈涛 《文教资料》2011,(6):100-104
对于汉宣帝时期的吏治.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汉宣帝一朝所谓“王霸之争”.而较少关注当时地方行政之主体汉吏。本文以为在此变革时代中,身为“两千石”之封疆大吏.其在基层社会之实践亦是促成这一转型之重要因素。故而本文想借区域间社会变化之异同,探讨宣帝时期吏治发展及其特点,进而分析其变化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体系运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史记》传记文学作品中,《项羽本纪》无疑是极为优秀的篇章。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它的传记文学价值。一,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项羽本纪》中主人公的称谓在文本中是变化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史记》在实录历史基础上注重文学性的特点。本文以人物称谓变化为切入点来探讨文本中的叙事角度和立场,以揭示《史记》在叙事上体现出来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