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一、文学世界是一个测不准的量子丛林。经典的物理学理论认为物理世界有其确定不变的客观性质,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但是20世纪20年代由玻尔和海森伯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不再这样认为,在…  相似文献   

3.
许苗 《文教资料》2009,(17):72-74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既分别独立,又相互交叉.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将赏析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的.本文试从英美文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探讨如何使其有机结合并进行互动,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当提到豪放派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他们是豪放派的大家,都满怀慷慨豪迈的情怀,奔放热烈的情感,开创并奠定了豪放词派,树立了他们在宋词历史上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后人称他们二者为“苏辛”。二者作为豪放派的代表,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在词坛上独树一帜,生活在北宋时期的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生活在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则奠定了豪放词派,宋词在前仆后继的推动之下达到顶峰,但是两位词人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的不同,豪放词的风格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主要探讨和分析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词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魅力主要是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材篇目都是极具魅力的珍品。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创新阅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十分重要。挖掘学生创造潜能,让学生去创新鉴赏文学作品,进而形成感受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活力,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和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赏析文学原著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关注文本,学会分析文本,借助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运用西方"细读法"并结合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刘玲玲 《考试周刊》2013,(90):29-29
阅读是人生不可缺少之事,是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了解时事的基本人口,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担负培养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提高学生基本阅读能力及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木任务。  相似文献   

8.
"我们文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感受文学原著。在我们学校里,我们认为文学教学取得成就的决定性条件,就是要热爱语言,感受  相似文献   

9.
婉约和豪放之间的评判标准一直没有明确,标签化的分类是眼下唯一的区别方法。实际上,且不管“婉约”还是“豪放”.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词人写作皆出于真情。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为例.他的词豪迈中见婉转,雄奇中蕴苍凉,融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体,因为他的真情实感,使得他超越了一种风格的约束.呈现出难觅端倪的多样性。于是苏轼超脱出了流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莫言获得了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新的文学里程碑,中国文学震撼了世界.在这之后,中国的文学作品将会更加有自己的特色,更能体现中国文学的优异之处,让国人和世界一同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唐代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诗其人确实都洋溢着一种魄力宏大、无拘无束的豪放之气,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豪放包含着他豪放的人格和气质,并与他豪放的诗风和诗情相映照,共同组合成为一位血肉丰满、异乎寻常的布衣诗人、人民诗人.李白的豪放主要可以概括为以情抒豪,以景兴豪,以酒助豪,以仙赋豪,以长句写豪,整个地展示了情感性诗人的艺术精神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宋豪放词中同样蕴涵了多种愁情,本文中笔者从识尽万般愁滋味、泄尽辛酸愁滋味两方面,论述了宋豪放词多愁苦的缘由,从而探求了中国文坛上绽放着异彩的、以悲为美的宋词文学的传统内蕴。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然而,当前语文教学没有注意根据文学形象的特点展开教学。不能使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应根据作品形象特点,通过感知鲜活的形象,认识事物、启迪思维、发展语言、获得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人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并没有开创豪放词派。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集前人词作之大成,在继承“言情”词作的优秀传统基础上所进行的多方面的大胆革新。豪放词的创作只是其革新词坛的一个方面。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以诗为词”,扩大题材,提高词品,拓展词境,使词摆脱了作为音乐附庸的地位,使词成了可以和诗歌比肩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人”是文学作品与学生的一个衔接点。学生通过这个接入口进入作品,作品中的人与作为人的阅读者产生了某种关切,有效的阅读行为才能发生。小说、散文、诗歌里的情境,都是“人”的境遇的陈述,我们于其中读到了“人”,文中的境遇就是一个个人生的案例。读了文学作品,便有了美丑善恶的标本作为自己未来人生的参照。这种文学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读者人生的预演。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教学生怎样去鉴赏文学作品。而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美,就要遵循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有三个层面:语言一形象一意蕴。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应当从它的表层语言入手,先感受作品的形象,再展开联想,逐步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8.
<正>一、审美创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价值取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一方面注重“文学阅读”,提升审美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实现“创意表达”。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细读--用"文学的眼光" 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会用煽情的教学语言一咏三叹--设法"让学生感动"似乎成了衡量这堂课成功的标尺.而这样的"感动"是没有"根"的,因为不是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力量,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涌动,外在于文本的东西太多.只有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揣摩,才能触摸到"永远的思想".感受经典的魅力,必须有"文学的眼光".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宋词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进而成为北宋词坛的革新家。他开创了豪放词风,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打破艳词独霸词坛的局面.确定了豪放词在词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但纵观《东坡乐府》中编存的三百首词。我们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豪放之作仅占极少数.东坡词绝大多数仍是明丽清新的婉约词。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