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体现的萨特式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与责任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重要的命题之一。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萨特式自由与责任在奥尔和约塞连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他们对所处的荒诞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他们做过许多荒唐事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最终他们都选择了逃跑。这是一种道德的、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更是为他人树立了榜样。这正好体现了萨特的重要思想,即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  相似文献   

2.
华凯 《成才之路》2009,(4):M0003-M0003
“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强迫的义务。”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尔博士说的一句话。爱是一种责任,但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需要,是我们自己的一种选择。爱,不论是对配偶、孩子、父母、或是朋友,都是一种选择,是自由的决定。这种可以选择的自由,会使他们的关系更丰富,更美好。  相似文献   

3.
责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雨芳 《上海教育》2002,(14):27-28
中学生责任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情感,培养他们履行责任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所谓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是应承担的职责、任务与使命,是对职责、任务、使命的确认与承诺。责任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使中学生形成高尚的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行为。我校责任教育的目标是: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观念,对自己行为负责;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集体的观念,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  相似文献   

4.
自由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由教育与强制或强迫教育相对,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受他人及外力的强翻或强迫,能够自我主宰,做自己的主人。自由教育需要一种对人性的坚定的乐现信念。这种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解放学生时空和师生平等合作的教育,也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自由与纪律、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试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自由与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自由与责任王啸(一)伦理道德上的自由是指道德主体按照其意愿独立自主地在各种客观可能性中决定采取某种行为、创造某种行为。从实质上说,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笔者认为,自由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础。从道德产生的角度看,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表明教师光有真情和真心不够,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聪明型的教师。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去宣泄;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去创造。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做主。让教学设计更开放些、"简单"些,让课堂多一些留白,多一份晃动,多一些生成,便多一份出色。  相似文献   

7.
姚兰 《老年教育》2014,(2):39-39
1.“你来决定……”如果想要孩子做什么事情,或想阻止他做什么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你来决定吧”。这样能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自己决定了自己的行为,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充当约束他们的“坏警察”角色。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李映 《教师》2008,(1):3-4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不同社会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是指青少年对自身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意识及在履行责任时对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行为后果是否满足内心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显然,这个定义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的认识及承担责任的行为倾向性;二是产生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行为;三是伴随着责任行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东西都不能真正限制和束缚住人。作为自由的人,是在不断地自由创造和选择中拥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只要生命不止。就存在着改变和重塑自我的可能。人的自由是在具体境遇中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根本在于人选择的自主性。自我的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自我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人生的价值是在人的自由、选择、创造、超越和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洛克称自由就是“根据自己心灵的选择或指导来决定想或不想,运动或者不运动”的能力。洛克所指的“能力”并非单指人的“意志能力”,而是指思想的独立能力与行为的“做或不做”能力的双重结合;他所说的心灵选择也并非指人无意识的随心所欲的选择,而是强调在理性指导下“善的选择”。通过对洛克自由定义的阐析,可以发现洛克所倡导的自由并非是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而是充满辩证色彩的自由。他的自由思想体现了“意志自由”与“行为自由”的有机结合,是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绘画是上帝给与幼儿的一种天赋,而且儿童画饱含着人之初的纯真与质朴,与艺术之间有着天然之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在绘画中幼儿达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在“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面前,行为主义心理学遭遇了“解释者悖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体系,却无法解释行为主义者自身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的理论预设中,当人类的自由意志被取消之后,他们却无意识地赋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心理学要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破解“解释者悖论”。一种有效的心理学理论,必须要能有效地解释包括解释者自身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野性的呼唤》和《猩球崛起》两部作品有着共通的特质,从中可见美国人的危机意识。美国人知道即便自身再强大,国家也会面临安全威胁;他们依靠政府,却时刻保持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和警惕,担心政府变得过于强大而侵犯了自己的权益。美国人一方面接受本国在世界中文明传播者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对本国扮演的角色抱着疑虑。他们同样担心自己享受的自由生活状态受到威胁而不能保全。  相似文献   

14.
郑伦仁 《教育探索》2008,(9):101-102
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缺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应当负有的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参与学校学术管理、培养人才与学科建设等责任。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学术自由的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于他们只看到了自己应该享有学术自由的权利,而没有想到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的义务;在于他们对自己应当履行哪些学术责任缺秒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广告行为选择是一种道德行为选择,广告活动者必须对自己的广告行为选择担负道德责任,其效忠对象依次为社会和公众、客户、所属组织及自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公众和政府应当为特定广告行为选择承担道德责任,其中前三者承担主要责任。广告道德责任应由相关的团体和个体共同承担,终极责任还是落在个人身上。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是教学活动在逻辑上和实践上之所以能够成立或发生的必要条件。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应该建立在教师自由、自觉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自由是教师内心自由和行动自由的统一。教师要实现内心自由,一方面,需要克制内心私欲的膨胀,展现对德性的追求,表现出理智的诚实;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知识,获得思想的解放。当然,如果教学自由不能投射到教学活动和体现在教学行为中,而仅仅停留于内心层面,这种自由只是一种萎缩的自由。教师要实现真正的教学自由,必须敢于担当教学责任,鼓起坚定的教学勇气,大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并把自己的思想展现在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萨特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在著名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阐明了他的自由观点。萨特认为人生活于世上并没有什么理由,人是无缘无故地被抛弃在世上。一旦这种抛弃实现,人就有绝对自由。自由不仅表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人与自身和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的意识将自身与世界分开,是人意识创造了人本身。自由归根到底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人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萨特的这种自由观对后世起着极其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自己选择了一份道德责任。在道德责任的驱使下,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在自己的执教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师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责任伦理"是一种道德伦理,强调公民对自己行为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旨在培养公民的行为自觉和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中政治教学中"责任伦理"教育有以下几种路径:一是在文本研读中涵咏;二是在案例探讨中感悟:三是在活动参与中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只有出于责任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人的感性欲望即使让人做了合乎责任的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责任与感性欲望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一个行为中却可以平行地同时存在,因为他们分别以两种不同的价值为目标:责任对应道德价值,感性欲望对应非道德价值.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对康德道德哲学规范性的理解,最终必然要追溯到康德的人性论:只有按照应然的人性去生活的人,才算获得了人的自由本质,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但现实往往与之相悖.康德倾向于将好生活设想为他理想中的人性得到实现的生活,并将之设想为唯一一种生活目的的论断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