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光山色>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乡土小说.河南作家周大新以其对乡村深厚的感情和对乡村生活独特的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又揭示了乡土中国人性的固守和蜕变.小说中蕴蓄着深沉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返回乡土的理想主义;二是对乡村生活的平实描摹,既不神圣化,也不世俗化;三是对乡村人物人性的关注,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四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历史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尤凤伟的长篇《泥鳅》,以乡村“打工仔”在城市的不幸遭遇为讲述角度,通过对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揭示。引发出作者对社会体制、城市文明、人性善恶的反思和阐释。尤凤伟的这种书写底层,挖掘底层人群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写作。相对世纪初浮华、繁杂的文坛是一种沉潜和净化。  相似文献   

3.
从作家的本质属性来说,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是一种地方性书写。地方性书写对于"大小说"的意义重大。对于"大小说"而言,地方就是那只等待解剖的五脏俱全的麻雀。"大小说"的写作多从解剖地方入手,"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即是如此,三部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作为"地方"的苏北鲁南。当下许多中国作家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地方经验"如何重构,"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写作实践证明,地方性书写必须回到乡村现场,作家要努力把自己的身心深深融进中国乡村大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农村图景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4.
陕西乡土文学是当代乡土文学最活跃的部分,作家以"编年史"的方式书写陕西乡村社会,为巨变的中国留下了百年乡村记录,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白鹿原》对家族文化、社会政治与人性的多重书写,是民国乡村历史的真实再现;建国后30年乡村史或者是作家们政治话语下乡村的想象,或者具有批判反思色彩;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是多元渐变中的中国乡村的写照;21世纪的乡村呈现出城市化进程中的衰败过程。陕西作家的史诗性乡村书写,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从而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上海的都市作家王安忆有着浓郁的乡村情结,始终对乡村保持着高度热情,时常回望乡村,眷顾乡村,进行乡村书写.她不仅对"伤痕"进行了描述及批判,还着力于温情礼赞及精神家园的构建,表现乡村真实生存状态,从这些写作中透示出王安忆乡村书写的意蕴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乡土散文最早出现在一批从农村到现代都市打工作家的笔下,用带有忧伤的话语,给读者书写那些遥远而沉重的乡村纪事,对传统的乡土散文而言,是一种颠覆性的写作。新乡土散文以原生态的方式,真实地展示了在工业文明语境下古老的农业文明的渐次萎缩,乡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与污染,以及卑微人物的人性扭曲等各种触目惊心的乡村变异景象,打破了传统乡土散文永恒不变的田园牧歌的神话,带给读者不再是美文的艺术享受,而是对乡村未来命运的忧思与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树军将其创作的河床凿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他的短篇小说多以由乡村进入城市者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底层人的生存苦难是其写作的重点。然而其笔墨又不局限于对苦难的书写,而是在苦难的叙述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底层文学常见的平面化倾向因此而得到了突破,底层人物形象也以其鲜活的质感而具有了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滨滨 《文教资料》2009,(17):17-19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写作视角,通过书写女性来探究人性。本文解读了其代表作《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人变成魔、由被害变为害人的过程,分析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对人性的阐释.以及从中得到的时人生、人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张爱玲的接受史上,由封杀到误读再到接受,张爱玲对人性的关注和写作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她背离时代主潮书写人性之痛,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来关注人生的大多数,从而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超越了自己的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1.
《赤驴》以素朴的表达方式真实地呈现了20世纪60-70年代乡村社会的赤贫状态,准确地描摹出特殊时期人性被摧残、被磨蚀及其挣扎的过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地表达了极左政治所带来的愚昧与荒诞,是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极有深度与厚度的一部作品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乡村不再是乡土文学书写的唯一对象,乡土写作中有了都市的影子,城市成为乡土生存写作的重要背景,在城市中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处于困境的乡土者,乡土叙述者以无比同情的笔墨书写了他们人生的辛酸与失意。  相似文献   

13.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女人物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两性关系.通过对被金钱渗透的男女婚恋的书写,深度地发掘了人性.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0,(6):80-85
《篡改的命》书写了20世纪末期乡村失语的种种影像。本文透过小说的症候,解读文本表层没有直观呈现的深层思想主旨,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分析小说中谷里村村民对城市的畸形向往和对权力的畏惧,以及在金钱和权力侵蚀下的道德迷失,剖析乡村在强势都市话语前的被动与难于自述。东西笔下失语的乡村既是对城市化进程吞噬乡村美好人性和破坏传统道德伦理的批判,也是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究竟要走向何方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周大新是一位走出南阳盆地的平民作家,他始终以一个"地之子"的情怀对生养他的故乡做一次又一次的亲近和拥抱。他的小说《湖光山色》以独特的视角深入乡村生活内部,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在现代城市文化冲击下,乡土中国的艰难蜕变和乡村伦理的执著坚守;书写了权力与欲望纠结下人性的沉沦与救赎,同时也彰显了正直人性的温暖和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8,(3):21-25
在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中,对客家地域文化的书写,程贤章是一位佼佼者。程贤章小说创作具有历史的使命感与时代的先锋感:对体制、人性、生命、文化层面均有诸多反思。其作品通过浓郁的地域文化品格、理想化的生活憧憬,揭示了客家人生存的困境、现实的沉重、未来的前景和人性的奥秘。小说深度书写了客家人不同侧面的风土人情,真挚地描绘了一幅幅客家人生活生存的风俗之画。他注重语言的本真,以通俗之语表现通俗之事、凡俗之人,把对人性与民族命运的书写融合一体,充满着民间文化风格,非常接地气。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随着一批以写农村题材为主的文学作品的问世,毕飞宇、李洱、林白等为中坚的晚生代作家的创作出现了转型迹象,开始有意无意从欲望都市中撤退,在乡村和历史中进行书写,显示了对写作深度和写作意义的自觉思考和追问,呈现了某种历史主义的悲悯情怀。与这种空间的转换相对应的,还有叙事立场从原先的边缘向中心的靠拢,叙事方式上从现时态的写作向过去式的写作,话语方式从原先的反讽式写作向悖论式写作转向,这些文本中呈现出了一种人到中年的精神气质,与现实和解,向历史握手。这种写作固然源于作家写作的探索,更源于现实的召唤,还来自于人到中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凡是在有抗战历史书写的地方,就透露出民族主义的痕迹。在众多的关于抗战的电视剧里关注《我的兄弟叫顺溜》,并不单纯只是因为这部电视剧里的民族主义叙事,更为重要的,是在民族主义叙事之下隐含众多人性悖论,以及在民族主义立场下寓含的对历史的书写。电视剧通过宣扬战争对我军民的残酷,以激起同情,进而凝聚民族主义情感。顺溜的姐姐遭到坂田的强暴一场戏,是人性与民族主义的遭遇战,在民族主义面前,人性遭到了彻底扭曲,顺溜的悲剧,是他所处的环境与自身人性冲突的悲剧,是人性遭遇党派政治下的民族主义所必然遭遇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凡是在有抗战历史书写的地方,就透露出民族主义的痕迹.在众多的关于抗战的电视剧里关注<我的兄弟叫顺溜>,并不单纯只是因为这部电视剧里的民族主义叙事,更为重要的,是在民族主义叙事之下隐含众多人性悖论,以及在民族主义立场下寓含的对历史的书写.电视剧通过宣扬战争对我军民的残酷,以激起同情,进而凝聚民族主义情感.顺溜的姐姐遭到坂田的强暴一场戏,是人性与民族主义的遭遇战,在民族主义面前,人性遭到了彻底扭曲,顺溜的悲剧,是他所处的环境与自身人性冲突的悲剧,是人性遭遇党派政治下的民族主义所必然遭遇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