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应松的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体现了作者对乡村农民苦难的关注,揭示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处在的弱势境地,同时彰显了人性中的温暖,显示出一种带有终极意义的人性探寻。  相似文献   

2.
《母亲》是陈应松发表在2006年10月《上海文学》上的一部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五个儿女,但在她中风瘫痪之后,却被儿女们毒死在大雪飘飞的除夕。这是一个读后让人感到分外寒冷的故事,但在看过作品后又觉得儿女们有着不得不那么做的理由,穷苦农民的处境让人感到心寒。故事的残忍恰恰来自于它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野猫的尖叫预示着情欲的疯长,同时也显示出乡村乃至社会的病象。小说将环境作了夸张的表现,但是最终指向的还是人的生活:有违人伦道德的偷情,信教事件以及儿子的杀人。这些变态和非常态事件,进一步提示了陈应松近期小说关注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此同时,小说也具有很强的象征色彩和意蕴。本文试从象征的构成方式和象征的艺术特色两方面论述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陈应松的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讲述了发生在神农架深处蛮荒环境中的一个个神奇而又充满现场感和真实感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生态和谐的诉求、对社会生态和谐的渴念、对精神生态和谐的呼唤,显示了“大生态文学”的精神气韵,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现代化的到来无疑对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冲击,因此,现代化问题势必引起文学家、思想家的思考、探索和追问,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他的小说贯穿着人与自然、乡村和城市的主题,在对自然、乡村、城市的描写中,渗透着作家对现代化历史道路的审视和反思,而在审视的背后是作家对人类发展前途的忧虑和寻找.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文本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在当今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而这正是神农架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9.
孙正国(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今天和荆州区文联一起举办陈应松长篇小说《猎人峰》的研讨会,这是我们和文联长期合作以来大家都非常期望的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0.
傅金祥 《现代语文》2010,(10):43-45
时间:2009年11月地点: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6级课堂傅金祥:大家都读了陈应松的《母亲》(原载《上海文学》2006年第10期,《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转载)。我们今天的课主要是鉴赏、讨论这篇小说。文学阅读鉴赏属于开放性的精神活动,其目标并非寻求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陈应松以其“荆楚”尤其是“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独特的语言个性,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且语言个性愈来愈鲜明。小说较多地使用方言俚语和“四字句”。动词的应用是写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诗化语言、诗意盎然的文本意境、散文笔法、排比句式、快节奏的叙事技巧等都构成了小说不可忽视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揭示了种种异化的人性,而心理失衡、城乡对立、物质贫穷、精神贫乏、大众文化是造成人性异化的根源。同时,作品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底层生存境遇的审视,对和谐美好人性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陈应松的小说叙事始终围绕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和超越之路展开,其向死而生的精神主题映射出直面现实的道德立场,既有左翼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又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因子。揭去乡土牧歌的温情面纱,还生活在底层者一个挣扎、哀苦、不甘、寻求和质问的真实身份,这是陈应松小说叙事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神农架农人程大种上省城打工,他的狗,太平,在他不知觉的情况下,随同前往。程大种打它,抛弃它,把它卖到屠宰场,而它奇迹般生还,一度在城市流浪。为了寻找到自己的主人,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主人却不能救出身陷打工困境的他,只能眼看着主人死去,最后只身回到了它和主人的家乡——神农架丫鹊坳。  相似文献   

15.
16.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人性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篇小说《母亲》是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描述了母亲及其五个子女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蜕变。面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中的苦难,作家并没有止步于对人性恶津津乐道的描写,而是从此间超拔出来,直面现实,通过对人性恶的描写,探求精神救赎之路,表达了对人性善的肯定和渴望,表明了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王中山先生创作的《夜深沉》为切入点,主要从创作背景,乐曲分析,演奏分析三个版块进行介绍并且笔者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收获.通过研究,笔者认识到了筝曲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二度创作在当代筝曲演奏中十分普遍且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夜深沉》此曲中不仅运用了新型的演奏指法技巧还采取了浓郁的京剧元素,笔者在此基础上更细腻的探索情感的传达.  相似文献   

18.
神秘·苦难·象征——论陈应松的底层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应松的底层书写采用苦难集中化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底层的苦难与惨烈,与此同时,他也为我们展示了底层的各种神秘现象的深深畏惧。作为一个比较注重写作技巧的作家,陈应松的底层书写充满了浓厚的象征意味。他的底层书写表现了深沉的人道情怀,但是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的二元对峙以及对于苦难的过于堆叠有时候也会削弱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
陈应松小说中的“非都市化情结”,实际上是指陈应松小说中城市话语的空白,其中既有对都市生活方式否定、怀疑的成分,又有一种无可奈何自我安慰的成分;既有传统乡村化心理对城市化的本能排斥,又有逆反现代性的哲学沉思与批判性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