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的《月牙儿》通过一个少女的自述,展示出一幕母女两代被腐朽黑暗的旧社会所逼而沦落为暗娼和终于被吞噬的悲剧。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指出了悲剧的性质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悲剧的结局是毁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他认为沙士比亚的《奥赛罗》所以是崇高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无不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毁灭。“克夫克子”的祥林嫂就具体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悲剧性艺术特色。本文以鲁迅先生悲剧的创作体现了悲剧观念为立论根据,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祥林嫂所具有的“可贵之处”及其毁灭的具体分析,得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印证了鲁迅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悲剧历来被称为“戏剧之冠”,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相似文献   

4.
悲剧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它因美而毁灭所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是任何其他体裁作品所无法比拟的。通常,我们把具有悲剧因素的文本统称为悲剧性文本。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承受痛感的积极心理、优化人格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应以悲剧的本质和特征为依据。“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即:悲剧表现的内容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以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来反证“价值”。悲剧的痛感和快感以及痛感向快感转化给人带来了深沉而久远的震荡,对深化悲剧审美效果有…  相似文献   

5.
赵兰芳 《现代语文》2008,(10):37-38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强调的悲剧性的毁灭,不是指以往一些美学家所概括的悲剧人物——‘好人’、‘伟大人物’——的灭亡,而是不拘什么人身上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且‘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拘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雷雨》作为一出悲剧之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为侍萍、繁漪、四风、周冲这些善良可爱不幸的生命掬一捧同情的泪,更令人感悲叹惋的是曹禺通过这出剧展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早有定论,但我觉得有重新探究的必要。什么是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他们的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致“毁灭”。因此,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典型的悲剧。那么,悲剧的原因何在?我这里先列举历年来研究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7.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一出感人至深的有名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关汉卿写了一个善良妇女窦娥的悲惨命运,通过窦娥的“毁灭”结局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揭示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悲剧是历史的必然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恩格斯语)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在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中,一方面把“红柳”这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相似文献   

10.
徐剑舫 《学语文》2003,(5):30-30
悲剧被称为“文艺的最高峰”,在文学史和美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 ,都编选了大量的社会性悲剧作品 ,重视这些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 ,不仅是美育的要求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将很有帮助。鲁迅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指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悲剧所反映的内容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二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遭到了毁灭。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觉得 ,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应该以悲剧的基本特征为依据 ,抓住三个环节进行 …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恩格斯语 )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 )在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中 ,一方面把“红柳”这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方面又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而营造出浓烈、厚实、深沉的悲剧意蕴。一、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柳”这“离太阳最近的树”“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  相似文献   

12.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其著名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和”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内涵,发掘其悲剧观和悲剧作品新的美学意蕴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曹青 《考试周刊》2012,(14):11-12
《死火》是鲁迅先生在“五四”之后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对现实的沉思,也可以说是他在思考过程中对于现实的某些挣扎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带着一贯的毁灭意识描写了一场壮美的悲剧。文章从《死火》展现出来的悲剧色彩出发,探讨其毁灭、死亡所折射出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5.
克洛德身份复杂:自然身份是“人”,社会身份是“副主教”。这导致他人格中本我和超我发生对立冲突,而最终本我战胜了超我,不仅毁灭自身,而且毁灭他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思考人类如何避免这种悲剧来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教参从“‘悲剧’就是美的毁灭”的观点出发,认为“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是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种分析显然不到位.其实,透过文本表面的“毁于愚氓之手”的时代悲剧,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潜藏在文脉之中的关于时代、价值观和自身作为孤独者的三重悲剧.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重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来反思安娜爱情悲剧,认为安娜爱情悲剧呈现出三种指向:压抑、偏至、毁灭。压抑是没有自我的爱,偏至是丧失自我的爱,毁灭是撕裂自我的爱。不管是没有自我、丧失自我还是撕裂自我,都是自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我不是作为自身的独立价值而存在。压抑、偏至、毁灭这三种不同指向内在统一于安娜在爱情中的“自我缺席”。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精品。可与莎士比亚大师的四大悲剧相媲美。剖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创作者和观众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悲剧结局的创作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前者的悲剧结局大多“带一条大团圆的尾巴”:后者则呈现出“毁灭式”的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9.
悲剧是崇高的艺术,它描写人类“惊心动魄的苦痛”,通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悲剧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美的毁灭”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表作《莎乐美》所表现出的悲剧主题。本文就这一主题,从美、恶、毁灭三方面着手。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欣赏。其中,主要是通过“月亮”这个既是美的意象又是死亡的意象来阐释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