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四新”即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四新”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全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是“学生成长”。历史教师要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一直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历史知识掌握困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雅文化”其深刻的哲学和美学意蕴 ,映象着中华民族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追求。本文试论在设计方面 ,其具有高品位的艺术性以及追求崇高的人格修养。一、从历史上看“雅文化”的美学内涵和澹泊的意境 ;二、“雅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方“表现自我”文学思潮的历史考察郭正元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对人道主义的彰杨,文学上强烈地表现了一股追求“表现自我”的思潮。这作为对林彪、“四人帮”极“左”文艺思想的反拨,也许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可是,存在的东西,未必都是应该赞美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也称作儒学,在日本有些学者称其为儒教。本文中不用“儒教”一词,因为我认为,儒学与儒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在诸多问题上与宗教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儒学与宗教在对待神仙与祖先的看法上不同,儒学祭祖而宗教皆拜神;第二,儒学讲现世社会,而宗教则教化人们去追求来世世界的幸福;第三,儒学不搞神秘色彩,不语鬼神。《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庸》曰:“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乃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创作追求“中正平和”、“达其性情”,强调“意在笔先”,而古典诗词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二者在审美精神和创作理念上相互渗透和影响,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创作追求“中正平和”、“达其性情”,强调“意在笔先”,而古典诗词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二者在审美精神和创作理念上相互渗透和影响,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孙中山在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即创造“多数人的富”;二、在政治上,孙中山追求“全民政治”,主张“以俄为师”、“人民独裁”;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是资产阶级代表,但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不断进步,跨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以“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四、孙中山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民生主义的理想,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几经摸索,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正>梳理发现,入选统编教材的杜甫诗歌共计6首(见表1)。分析探究入选诗作发现,诗人一生上半场追求“自我”、建设“小我”,下半场追求“无我”、建设“大我”,在完成上、下半场的伟大转折中,成就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诗人——“诗圣”。“诗圣”的形成,既基于个人追求,也基于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本着从兴趣教学出发,追求课堂的生动性 ;从德育、法制教育出发,追求课堂具有育人性;从思维教学出发,追求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创造性 ;从探究角度出发,追求知识的拓展性 ;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出发,追求知识与技能关联性这五个“出发点”,才能取得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李白热爱旅游,遍游名山大川。他在“游”的问题上的行为与追求,皆与他十分复杂的思想有关。他集儒、道、释、侠的思想于一身,故而,儒家的“兼善天下”使他漫游天下,广交朋友,游览名山大川,陶冶性情。道家的“逍遥物外”,使他在理想追求受挫时,或为隐遁山林、洁身避祸、任诞纵酒之玄游;或为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之仙游。总之,李白在旅游的行为与追求上是多元化的,其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其创作的诗篇也是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李白身上,充满着强烈的事功精神,一生渴望建立不世之功业。李白常以那些因特殊机缘得以施展才干、建树奇勋的历史人物自比,欲重寻他们成功的途径,设想由布衣直致卿相。然而,综观李白的从政历程,他却屡遭挫折,政治上一无所成。但是,李白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则表现出一种顽强而执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木斋 《天中学刊》2002,17(4):37-45
李白的入世精神实际上是华夏士人仕进文化发展到唐代的一个集大成。李白的极大极远的政治理想,只是一种诗文中的政治,是虚幻的政治理想。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表现出来他的政治才干,李白虚拟了一个自己的极为远大的政治理想,并且终生为之奋斗,却成就了艺术上的巨人李白。其中含有积极用事的传统精神,也有着庸俗的一面;较少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而更多的那种扬名显身、功名富贵的企慕。仕隐仙道的一体化,是李白成为李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是威廉.E.格拉斯顿的思想形成时期与政治生涯中的学徒时期,而此时的英国正经历着变革前的纷扰与变革进行中的激荡;置身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格拉斯顿,其政治观尤其是他的自由观,既体现出浓厚的保守主义倾向,带有明显的非自由主义甚或反自由主义色彩,却又无法完全摆脱自由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烙上清晰的时代印记。与此同时,对真理和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则成为矫治其非自由主义观念的良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诗可以兴”是他们共有的诗学基础,不过梭罗在体验自然后又重新回归尘世,成为有内在精神思想脉络和政治承担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呈现的是“诗可以群”:而陶渊明在认清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无可更改后,他逃离尘世去追求精神上的“洁癖”,他的笔下渐呈“诗可以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仓央嘉措是一位被迫放荡的达赖活佛,虽尊为西藏最大的僧王,却徒拥虚位,处于第巴和拉藏汉的双重控制之下;由于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才走上沉湎酒色的放荡之路;外现酒色放荡,内怀慈悲才情,以此反抗却授人口柄,遭至被废,在解送北京的路上英年早逝,充当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些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情歌共同激动了人们对他的同情与理解。仓央嘉措的情歌敢于打破传统、反抗现实、追求自由,在西藏人民感情中,历来有深深的共鸣。在情歌的传唱不绝中,仓央嘉措完美复活了。籍由此,在正统人士看来离经叛道的仓央嘉措,在藏民心中却被敬仰爱戴。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时刻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用杂文之笔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加以深刻地批判。他在杂文中批判某些文人帮闲与帮忙的阴险卑劣,揭露某些文人以隐士等各种头衔作为“嗷饭”招牌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