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1942年1月在重庆创作的。为什么要写《屈原》呢?郭沫若说那时正是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无数的爱国青年和革命被关进了集中营,陕北抗日根据地被封锁,新四军遭围剿……“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白毛女"喜儿的经历则表现出了该剧"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进行阐述,分析歌剧所表达的精神与情感,以期能够为相关艺术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歌剧《白毛女》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强烈地表现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翻身求解放的愿望,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艺术形象。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人物姓名,颇有机趣。  相似文献   

5.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近现代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代表作品。自1945年公演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艺术界内先后出现了据此改编的各种形式的同名音乐剧目京剧、舞剧、电影等等。本文试图看该剧对当时艺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戈焰为主的一些人对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署名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详实、确凿的资料披露与分析,证明了这种质疑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一部好的歌剧之所以流行,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表演者高超的表演和演唱技巧,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还有就是它带给观众的共鸣,就是说看到这部歌剧我们会感悟和引起什么样思考。美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美学的思想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美学的研究与艺术息息相关,而歌剧作为艺术中的一部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的丰富着艺术发展的内涵。本文就歌剧《白毛女》中丰富的艺术魅力,探讨其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月5日《中国青年报>上一则题为《“白毛女”罗昌秀辞世》的消息称:“2002年12月31日,大型歌剧《白毛女》主人公的原型、80岁高龄的四川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去世……”笔者认为,罗昌秀并非“白毛女”的原型。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以往备课的时候,总以为刘禹锡被贬后,生活条件差,环境恶劣,但他并不厌弃陋室,对陋室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2.
彭荆风,名军旅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汉族,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视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革”中受到迫害,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入选中学语教材的《驿路梨花》是作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篇作品。[编按]  相似文献   

13.
14.
在“色彩——情感——音乐要素”(歌剧《白毛女》片段欣赏)一课的教学中,有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答案时,首先写出了他的第一感觉,指出《白毛女》这部作品是“老土”,没有“品位”!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对这个问题没能进一步地展开或组织学生讨论,但我想这位同学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解决,会影响到其他民族性题材作品的欣赏效果,所以在这里将我在学校论坛上写给同学的一点感受与同行交流,算是抛砖引玉之谈。首先,这位同学能把自己的第一感觉写在黑板上,我欣赏他的这种勇气。在这种逆反情绪的支配下,很难有心情去体会“音乐是通…  相似文献   

15.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我们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我出生的那个小村是溪水的源头之一,人家散落在两条山谷里,泉水汩汩,下自成“溪”。从我的祖宗开垦小村,  相似文献   

16.
1945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的歌剧《白毛女》。该歌剧一经上演,就在当时的延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标志着中国首部新歌剧的诞生。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讲述了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重获新生的真  相似文献   

17.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篇传世杰作,写于其被贬安徽和州任通判期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白毛女》的原型批评尝试,试图揭示其政治话语遮蔽下的民间原型特质并从原型视野审视其文化内涵,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政治力量、民间文化和知识分子写作交融的文化多重性,以期使它具有现当代社会文化关怀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白毛女》1945年公演的成功拉开了它作为革命文艺传奇经典的序幕。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公演次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革命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成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果,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白毛女》敏锐觉察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揭露社会主要矛盾,以文化的力量成为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对现实社会产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影响。从革命文化的视野剖析革命进程中《白毛女》的文艺特点,不仅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更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