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自卫到自治 --论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如平 《历史档案》2005,(1):103-108
保甲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宋代,是传统中国对基层社会实行有效统治的政治管理体制。民初曾一度被废弃,但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为了加强乡村的自卫力量,配合政府的军事“剿共”,又重新在基层社会编制保甲,作为统治和管理基层社会的政权组织。新县制实施后,国民政府把保甲融入地方自治,使保甲由自卫演化为自治组织。本文试图从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论抗战后杭州地区保甲运作中的保长与保干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焕鹏 《历史档案》2004,1(4):122-128
保长与保干事是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在基层推行保甲制度过程中的基层行政人员,他们是国家基层政权得以顺利运作的保证。国民政府时期“新县制与地方自治专家”陈柏心曾指出:保甲的功用是安定社会秩序,自治则是地方人民参政的阶梯,是整个地方政府体制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杜慧 《兰台世界》2011,(9):69-70
民国时期阎锡山在山西实施的村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甲制在乡村地方社会的延伸和具体化,它成为管理和束缚广大民众的一根重要绳索。然而,在乡村管理方面,村区制中的一些经验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阎锡山在山西实施的村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甲制在乡村地方社会的延伸和具体化,它成为管理和束缚广大民众的一根重要绳索。然而,在乡村管理方面,村区制中的一些经验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阎锡山在山西实施的村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甲制在乡村地方社会的延伸和具体化,它成为管理和束缚广大民众的一根重要绳索.然而,在乡村管理方面,村区制中的一些经验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王开玺 《历史档案》2002,(2):97-100
嘉庆十八年 (1813年 ) ,林清等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军突入紫禁城 ,清王朝受到极大的震动。嘉庆帝谕令各省督抚整顿各地保甲制度 ,同时命京师内外亦即行编查保甲。史学界对清代前期实行于全国各地的保甲制度虽已有论列研究 ,但对京城编查保甲一事则鲜有涉及。笔者拟就嘉道年间的京城保甲制度及社会治安问题略作论陈。一 天理教起义与京城编查保甲保甲之制 ,可追溯至秦朝时的甲伍连坐之法。其后 ,经历朝历代的因革损易 ,至宋、明两代始有明确的保甲之名。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 ,摄政王多尔衮令行“总甲法”,规定凡有“盗贼、逃人、奸宄窃发事故”,…  相似文献   

7.
<正>地方自治是指"在一定的领土单位之内,全体居民组成法人团体(地方自治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在国家监督下,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地方自治机关,利用本地区的财力,处理本区域的公共事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1]56。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地方自治也给予了极大关注,是其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一、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前孙中山地  相似文献   

8.
粮长制与里甲制是明代赋役制度与基层组织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明末清初,赋役制度不断调整,粮长征税的范围,也不断缩小,从区到里、到甲、再到户。在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中,里甲制不但没有取代粮长制,而且还为后者的延续提供了组织上的支持。清初摊丁入亩以后,保甲最终取代粮长、里长,成为基层征税的主力。  相似文献   

9.
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镇居民按照居住区域组织起来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城镇社区的基层组织。解放以前北平市实行的是保甲制。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3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街乡政府的初步草案,6月北平市军管会做出《关于改革街区政权组织及公安派出所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首先在东单区的东观音寺进行了建立居民委员会的试点工作。1953年6月8日,彭真同志就城市应该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问题向中央并毛主席做了报告,提出针对北京市的情况应该建立居民委员会。1954年5月7日,市政府第197次行政会议决定:在本市各区先行选择一个派出所辖区重点建立小型居民委员会,6月,北京市开始在城区全面建立居民委员会,方便了与政府之间相互沟通,解决居民群众的公共福利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保甲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他主张“变募兵而行保甲”,“什武其民”以维护封建统治。明代亦有类似设置。到清朝,保甲组织则衍生成主要为征收赋税和维护乡里“治安”而设的机构,它是清王朝统治人民的基层组织。在保甲制度下,设置了保长、甲长、里长、排年等保甲吏长,以维持其机构运行。保甲吏长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边缘群体,兼具多重身份,他们不是朝廷命官,却承担了清朝最基层行政组织下的行政管理职能,因此,他们的首重身份是清朝最基层的行政官吏,同时他们还兼任了另外一项职能——承担了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因此他们的第二重身份应该是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1.
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体系是共同保证数字资源、数字生产、数字保存系统和用户服务质量的过程与活动,要从数字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和用户质量监督等三个方面进行体系建设。图1。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流通系统的轮岗制可以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培育换位思维和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多面手,轮岗中馆员与读、馆员与流通部门、馆员与馆员之间有望形成“双赢”局面,不过轮岗中应做好宣传工作、交接工作等。  相似文献   

13.
论竞争情报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竞争情报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是当今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和管理工具,两者之间由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很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解。在总结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关系的基础上,辨析竞争情报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异同,指出两者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建设步骤和方法,它们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档案管理系统国家标准,结合实际档案工作的需求,从档案管理系统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完善档案管理系统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符合当前时代档案管理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方法,以期对档案管理系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Handle System在中文DOI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介绍DOI系统的核心Handle System,包括Handle System的名称空间、数据模型以及体系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分析Handle System在中文DOI系统中的应用,解释中文DOI系统与全球handle注册中心(GHR)、本地handle服务(LHS)之间的关系,描述中文DOI系统设计和功能,重点研究基于Handle System的DOI解析机制;最后指出中文DOI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立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指出:学科体系从面向科技情报逐渐转为面向社会科学、农业、医学、军事、安全等领域;学术体系从关注科技文献、文献交流规律的研究逐步拓展到关注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的采集、组织、处理、检索、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话语体系从科技发展、文献工作扩大到资源建设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继而逐渐拓展到面向国家战略的情报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情报观下的情报学学科体系,分析守正与拓展视角下的情报学学术体系,强调情报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话语领域和核心话语权。研究认为,中国特色情报学一定要能够发情报思想之声、在国家战略中展现情报之魂、落实情报决策支持之力,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在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7.
1 在自由标引基础上建立数据库 索引体系和分类体系的可行性 自由标引是不依据词表的一种主题标引法,即标引人员在对文献的情报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按一定规则自拟标引用词来表达文献主题。就其实质而言,这是一种在文献检索中利用自然语言的方法。对于不要求使用指定词表的数据库,自由标引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自由标引尤其适用于报纸文献、期刊文献的综合性数据库的标引,因为这类数据库文献内容庞杂,新概念多,数量大,很难编制适用的词表,而且使用词表标引用工多,速度慢,建库单位实际条件往往不允许。 自由标引的优点在于;(1)虽…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 介绍了大量相关先进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 并提出若干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郝婷 《编辑之友》2016,(3):30-33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制度安排,有市场准入制度、内容审查制度、行政执法制度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政府制度创新存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文化市场发育的不完善、文化产业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等制约因素,政府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文化市场监管制度、提供有效的产权制度、构建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在政府制度创新方式的选择上应注意两点:“初级行动集团”与“次级行动集团”相配合,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行.  相似文献   

20.
陈志强 《新闻界》2007,(6):25-26
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编辑中心制在实践中遭遇的困惑,并对我国报业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