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县考     
武当县,因境内历史名山“武当山”而得名。秦始皇命之;并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369年间,一直沿用其名,其间历时1590年的历史,在武当山地区起过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未能知其治所之所在。近两年,笔者在主编《武当山文物地图志》时,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辅以实地踏勘,有感如下:  相似文献   

2.
屈原故乡考     
先秦史料中除《屈赋》外,我们还没有见到屈原故乡所在地域的确切记载,汉代的司马迁为屈原立《传》时没有提及屈原是楚国何地人士,直到北魏《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引东晋《宜都山川记》才说出“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庙,捣衣石犹存。”晋人庾仲雍《荆州记》也有类似的记载:“秭归县有屈原田宅,女(?)庙,捣衣石犹存。”“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庙。”上述这些史料明确地说明了屈原的故乡在秭归的乐平里,今秭归县城有屈子祠,乐平里有屈原故宅  相似文献   

3.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2,(5):89-97,108
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哀郢》、《招魂》、《远游》等;在考古出土文物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寿县《鄂君启节》、石台怪潭郢爰、皖南铜矿遗址、青阳先秦文物等;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相似文献   

4.
一、屈原再次南行的事迹从古以来的楚辞研究者,都以为屈原南行入湘只有一次,并且大多与顷襄王怒迁屈原于江南纠缠在一起,因此,对屈原行踪的叙述,对屈赋写作时地的判断,以及对屈赋的解说,问题很多。如果从屈赋中去探索,就可发现,屈原一生中有两次南行入湘,即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本文所探考的是再次南行。所谓南行,是从大体说的,因湘南在郢都之南,故说南行。《涉江》确凿地记述了屈原再次南行的事迹,是屈原再次南行的主要记录。《涉江》  相似文献   

5.
明代以屈原为主角或配角的戏曲共四部:袁于令的传奇《汨罗记》、吕天成的传奇《神女》和《双栖记》、徐应乾的传奇《汨罗》,均已亡佚。袁于令创作《汨罗记》一事虽仅属传闻,但确属实;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正义性格,促成他创作了该剧;但创作后不久,其父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将其焚烧。《神女》、《双栖记》是否属于屈原戏,学术界看法不一,但相关文献和它们的剧情均表明它们是屈原戏;《神女》的作者存在争议,但基本可以认定是吕天成。关于徐应乾的生平,除了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的零星记载,明末刘若愚《酌中志》一书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今人的戏曲著作多将《汨罗》写成《汨罗记》,误。以上四剧的关系因《远山堂曲品》模糊不清的记载显得扑朔迷离,其实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互相参考、抄袭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楚人屈原生活在音乐的国度,他所创作的能和乐歌唱的《离骚》、《九章》、《招魂》等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内容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编创的《九歌》民间沿用到唐代,是最伟大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7.
晚唐著名诗人许浑曾佐南海幕,《唐才子传》等对此未著一词。近董乃斌、谭优学相继发表《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和《许浑行年考》,就中考证许浑南海之行事。董《考》谓会昌四年(844)秋冬之际,许浑赴南海,会昌六年(846)初春动身北返;谭《考》与董说近似。仍未中肯,故再考之。  相似文献   

8.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9.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他一生中写下了许多文辞绚斓、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后世对屈原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由于我们和屈原相隔的时间太久了,有许多问题未免要留下疑问。在此,我想就屈原的祖籍问题提些浅见,就教于方家。首先,我对“屈原是今湖北省秭归县人”这一现在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持有异议。愚意屈原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朱志尧,字宠德,号开甲,1863年9月生于上海南市董家渡.祖籍青浦,幼入上海新式学堂徐汇公学念书,从事科举八股学习,然“考运不佳,八次落选,未能得一青衫”.①后曾在自家的河船上做“耆民”(即船主代理人).1882年,朱家商船队在山东海面上两次遇台风袭击,船倾人亡,“沙钓覆没,庄资破产”,②家道中落.1886年,随二舅马相伯赴美欧诸国,参观了许多机器厂,眼界大开,深悟其父名言“木匠一工,不如铁匠一烘”③之不谬.此行对朱志尧一生影响颇大.1887年,25岁的朱志尧到三舅马建忠主持的轮船招商局江夭轮上任“坐舱”,④往来上海、宁波间,后又调任江裕轮坐舱,行驶上海、汉口,在招商局历时十年.1897年,盛宣怀开设大德油厂,委朱志尧为总办.1898年,朱志尧创办《格致新报》,传播西洋科学知识.同年,由马相伯介绍,马建忠担保,继其弟朱云佐任法商东方汇理银行买办.1904年,创办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在当时的上海是民族机器业中设备最为齐全、最先进的一家厂.朱志尧开发新产品十分重视与国情相结合.三百多种产品中,许多产品都是“第一”,在中国机器制造史上可说是创举,求新厂被人称为“我国机器厂中之巨擘.”  相似文献   

11.
徐霞客鄂西北之行路线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年代久远、地名重革,徐霞客经陕入鄂、登临武当的行程路线今人已不太熟知。本文运用调查问讯、资料比证、推理分析等方法,为学界考定、勾画了一幅比较详尽可信的霞客先生鄂西北之行的旅游行程路线囹,并初步探究了这一考证结果对于武当道教研究、鄂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地方志编纂及地名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名山在古代多与书院有缘。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山有嵩阳书院,岳麓山有岳麓书院,就连人们不多提及的江苏西南部的茅山,也有一个茅山书院……  相似文献   

13.
屈原至死不肯离开楚国,除了广为接受的精神因素之外,还有物质现实因素使他离不开楚国。屈原作为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在楚国享有较大政治权力,这是他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保障;屈原在楚国享有丰厚的经济权益,离开楚国意味着这一权益的丧失,而他又不愿出仕他国或直接从事生产,所以将失去生活来源;家族与政权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他还要考虑家族的利益。现实因素并不是主导,但对于塑造一个完整充实的屈原形象,则不得不考虑。  相似文献   

14.
屈原作品受巫风之影响至深。举凡卜筮,降神,招魂,乘云使雨,驱风御气,以及“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都是巫师之基本法术。因之,巫具亦多见,如卜筮用之筵(?),降神用之椒糈,等等。本文就人们的研究尚未注意到的几件事物作些考察。兰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关于兰芷与江离之类的香草被写进作品,以往的研究者咸遵王逸之说,谓“所以象德故也”,“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司马迁在此前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这类解释已成传统,似乎无可改变。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在赴永嘉的途中路过处州。从他的纪行诗中,可看出此行的路线及在处州境内寻访过的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16.
武当匾额长期散见于各宫观庵堂,史志文献多不收录,加之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亦难搜寻,致使错讹迭出,有关这一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根据近年来武当山田野考古发现的匾额,梳理了唐代至民国武当匾额文献遗存,探讨了武当匾额的内涵、武当匾额创作年限、武当匾额遗存文献价值。不仅补充传统史料记载之不足,还进一步认识武当匾额在武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奉手书并承惠赠大著《屈赋注解》(贵州人民出版社)一册,谢谢!拜读之后,获益良多。然大著中诸多观点或受《屈原新考》(中国文史出版社,作者张中一。下又简称《新考》.转述引文矾吗,均指该书)影响,或直接采用《新考》之说,如《新考》说“汉北”是“滩北”,指“西洞庭”“古滩‘汉寿’之北”(66页、70页);说“陵阳”是指“城陵矶水域”“城陵山之阳”(73页)或“巴陵之阳”(75页),又说“陵”是“小山”,“陵阳”是“山地之阳”(175页)或“陵”“陆”通用,“陵阳”即“陆阳”,即“大陆之阳”(175页);还说“庐江”不…  相似文献   

18.
据现有文献考证,历朝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封“昭灵侯”、后晋封“威显公”、北宋元丰三年封“清烈公”、元丰六年封“忠洁侯”、政和元年后统一为“清烈公”、元延佑五年封“忠节清烈公”、明洪武二年封“楚三间大夫屈平氏之神”。民间传清代封屈原“靖楚江王”、“忠烈王”。“昭灵”“清烈”“忠洁”均曾用于各地屈原庙额,但“清烈”历史沿用时间最长,而元仁宗所敕封号未作庙额。《湘阴县图志·典礼志》《湖广通志·祀典志·祠庙附》关于屈原封号的记载均有似是而非之误。  相似文献   

19.
20.
沧浪文学社     
正四川省苍溪中学沧浪文学社,其前身梨苑文学社,成立于1996年,以提升文学素养,彰显梨乡特色,引领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社团主题活动和《梨苑》(后改版为《沧浪》文学期刊)为阵地,推出优秀作者和学生佳作,成为苍溪梨乡大地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