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说卦》构造了一个八卦宇宙模型,八卦的系统性与语言学方法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象思维”方式。《说卦》的成书下限不迟于春秋伊始,在整个春秋时期,发挥着《周易》副经的作用。它打破了占筮易的一统天下,开辟了学术易的文化新方向;它做为“前理解”参予了《易传》诸篇的建构,为《易传》诸篇之首,亦为诸篇之祖  相似文献   

2.
《易林》一书源于《周易》,本为占筮之作,但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一点自唐朝始便获学界确认。《易林》的文学价值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熔"立象"与"比兴"的艺术手法为一炉,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精神全面继承,同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进行了多方的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在文体论、创作论、作家评论诸方面都堪称六朝文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它继承发展了曹丕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观点 ,在文体分类上比《文选》目光阔大 ,涉猎驳杂而广泛 ;在对创作规律的揭示方面比《文赋》更加精深系统 ;与《诗品》相比 ,在注重词采的同时 ,更注重作品的思想性 ,同样表现了进步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4.
陈碧 《西北师大学报》2006,43(3):108-113
占筮在《周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美学意味。《周易》卜筮既是智慧之“研玩”,又是一种体验性的审美;大衍之数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数的认识和崇拜,又蕴涵着其对数的审美和大而化之的审美态度;在《周易》中,“神”和“易”几乎同样特殊,占筮之神秘也使其通向审美。我们有必要对《周易》占筮重新认识,并挖掘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受《易》学象思维和占筮需要的影响,《焦氏易林》中有大量咏史诗,为我们考察汉代咏史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文学文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体,它是按照特定的语言——思维程式营构的。《诗经》中的早期祭祀诗标志着中国文学文体的正式确立。中国文学文体的发生与确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咒语——神话——《诗经》早期祭祀诗。本文还以思维、语言为导向,考察了中国文学文体的发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诗经》、《尚书》、《周札》、《毛诗传》等典籍中对文体的最早分类,为魏晋以后对文学各种体裁的全面划分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有众多的文体概念,是因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属种关系的文体概念相承罗列所致。古代关于文体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古人对于文体的分类上,而且体现在古人对于各种文体的涵义、特点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吴越春秋》的研究从作者、版本流传等问题拓展到了文体、文学成就、史学和文化学价值诸方面。  相似文献   

9.
《影梅庵忆语》系冒襄为追忆亡妾董白而做,从标题的"忆语"二字便可知其有悼亡之意。事实上,此文不仅在当时便颇有影响,甚而有开一代文体之先河的独特地位。由于受晚明主情思想的陶染,以及晚明小品文风格的影响,《影梅庵忆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为悼亡文学另开一属类,而成为后来诸"忆语体"作品之滥觞。本文拟从中国古代的悼亡文学传统以及晚明小品文的风格影响这两个方面,来分别探究以《影梅庵忆语》为代表的忆语体文学之成因。  相似文献   

10.
金东舫 《华章》2011,(2):51-51
汉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兴盛于汉代,400年一直没有衰竭。魏晋以来,文人作赋大有人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学、历史、政治、宗教和哲学内容外,从《诗经》中衍生出来的众多成语,也渗透着先民们的生活、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体现着周人的文化精神。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诗经》成语成为保存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周密字号考     
周密是宋元之交著名的文学家及文献学家。他博学多识,著作等身,在史学理论、史学撰述、文学批评、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周密一生,所用字号甚多,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现今学术界对其字号的使用并不能取得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乱的状态,亟需作一细致梳理。本文就用密的全部字号依次展开梳理考订,补阙拾遗,以期正本清源,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13.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周代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应当说是宗法制度。它是构筑西周王朝统治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之一。它揭示出西周王朝中国奴隶社会全盛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巫觋是其文化主体,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加强礼乐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学术解放,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经》305篇诗歌基本上都是周代社会的诗歌创作。它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来创造艺术意境和形象,所体现的主要是周代的艺术风貌,其艺术成就折射出周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周礼文化与原始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来,关于《周礼》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现代相关学术研究证明,《周礼》一书虽不无后人损益,但其宏纲大旨,大抵为周代典制,是研究周代历史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传世文本。周礼文化是继夏、商文化而后以礼义、宗法、人本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是儒和儒术的直接源头。降至春秋,孔子传承并改造了周礼文化,创立了原始儒学,经孔门弟子的播扬,遂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学术文化的主脉。  相似文献   

20.
张晓宁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66-67,84
山水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之一,但在宋代正统散文中却不易找到以此为题材的作品。然而宋代词序中却有不少可以山水小品视之,成为山水小品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在宋代文学中的归宿之一。之所以如此,与词序是一种非独立的文体不无关系,通过分析以姜夔与周密为代表的山水词序便可得以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