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不断开发自我、超越自我的核心手段,是师生生命共进历程中师生共享成功的快乐所在,是师生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古语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有效的课堂对话,能让师生间的心灵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古语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有效的课堂对话,能让师生间的心灵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题语一、课例背景2010年3月,笔者参加杭州市思想品德及社会学科的领雁工程培训时,在杭州市朝晖中学上了一堂汇报课,教学话说大众传媒一课。现撷取授课中笔者与学生对话的几个片段。片段一:导入时的对话教师:很高兴来到朝晖中学上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评价对于孩子,应该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都因未敢用力而未能成功。这时他听见坐在对面的一位妇女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  相似文献   

6.
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都因未敢用力而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7.
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先贤哲人皆有独到的体验与精辟的论述:高尔基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精辟地说道:“回忆自己的学习经验,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既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能够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我…  相似文献   

8.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见卢克谦《无痕教育:具有美学韵味的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徐斌 《江西教育》2014,(3):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有痕德育情境的刻板呆滞,使德育效果时常事倍功半。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寻无痕德育情境的有效生成。本文主要探讨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原则:德育动机真善化、德育目的隐蔽化、德育情境生活化、德育关系伙伴化、德育结果纯净化;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策略:榜样示范、情境陶冶、学科渗透、活动浸润、网络交互等。  相似文献   

12.
徐斌 《江西教育》2014,(8):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美术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美术课堂——绿色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俊杰 《天津教育》2014,(17):43-44
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淘气的学生,教师苦心规劝,忧心如焚,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怒目相对。为何好心换不来好报?笔者以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德育情境设置的不科学:每个人都本能地不喜欢接受他人的训斥式教育,这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所以,那种居高临下的有痕德育情境,很容易让学生反感、排斥,于是教师的“好心”自然就被学生当成了“驴肝肺”。  相似文献   

15.
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共享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以《牛津小学英渤为例,探讨了单元板块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和分册之间如何顺利衔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绿色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追问,存教学中是指顺着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询问学生真实想法或顺着学生的思路通过发问来推进后续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用,为了使学生弄懂并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当前的数学课堂评价比较偏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