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利之辨在宋明道学被视为儒学的首要问题.义利之辩、理欲之辨的实质是公私之辨.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宋明道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侧重于从义利、理欲、公私相对立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另一种则侧重于义利、理欲、公私相统一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在道德意义上,义利之辨着眼于道德动机上立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们对利的需要与对义的张扬出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道德作了新的思考,并就义利道德的重建进行探讨。指出新型的义利道德是开放式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其评判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其核心是奉献理论下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义利之辩是我国伦理学史上一项长期的思想论辩,上至先秦,下至当代,这场道德官司打了几千年。争论的核心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义利观。纵观我国社会发展过程,每当社会出现大的变革的关键时期,义利之辩就必然出现,反映了道德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本质上讲,义利之辩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在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道德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仅仅把义利之辩看作是一场思  相似文献   

4.
义利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干,凡为儒者均谈“义利之辩”。“重义轻利”涵养君子之志,激励炎黄子孙。儒学是中国特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孔子主张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必须“义以为上”。当前有些人在义利关系上陷入了送惘。在世纪之交呼唤道德之际。应借助于儒家思想,使人们的行为受道德理性支配,开创一个道德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一直是在道德与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意义上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所取代,但人们在理解这一原则的时候依然恪守"义利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传统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学理性缺陷在于把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始终为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提供道德上的依据。实际上,义利关系不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而是道德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关系;社会道德的使命就在于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人一直是在道德与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意义上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所取代,但人们在理解这一原则的时候依然恪守“义利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传统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学理性缺陷在于把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始终为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提供道德上的依据。实际上,义利关系不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而是道德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关系;社会道德的使命就在于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7.
义利观是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建设必须深叩义利问题,并在确立正确的义利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应有的成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王泽应教授撰著的<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问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义利并重是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奉行义利并重原则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实现义利并重的道德原则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劳动为获取社会财富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在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在继承借鉴先秦诸子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义利观,在事实上承认"义利两养"的同时,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强调"重义轻利"。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义利关系,是道德建设中争论的焦点。那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看法,既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一、完整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和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邓小平同志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无产阶级从事革命和建设都是为了争取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利益,而利益中最基本的是物质利益;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义利观看教师修养王凌皓,刘淑兰义利关系的问题是儒家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概括地讲,义的本义是公正,即道德精神,它代表社会整体利益,强调的是社会公义;利指的是个人的物质需求,多指个人的私利.义利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是人类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扬弃以往的道德学说形成了具有全新理论特色的理论体系,从理论形态上看,它是道义论和功利论的统一、目的论与工具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在它的指导下形成了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义利思想,既包含孟子的重义理论,又有别于管子的功利主义思想,他是把义利统一的思想融入于荣辱思想的价值判断中,以先义后利为荣,先利后义为耻;同时, 又主张义对利的制约性、先导性,以义取利、以义克利.荀子把义利统一起来,强调道德与利益的一致性.荀子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及其义利学说,贯穿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西汉初期在义利俱轻思想的指导下,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为开创文景之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心理基础。汉武帝之后,道家义利学说为儒家义利学说所排挤,逐渐从经邦济世之道,演变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方,从而唱出了魏晋玄学的先声,成为魏晋玄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义利观是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建设必须深叩义利问题 ,并在确立正确的义利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应有的成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王泽应教授撰著的《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一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的问世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问题。该著在历史、理论和现实三维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研究体系。作者在书中详尽地…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义利学说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道德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并论述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弘扬社会主义道义精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学说。邓小平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伦理活动和伦理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为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在继承借鉴先秦诸子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义利观,在事实上承认“义利两养”的同时,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强调“重义轻利”。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论语》在日本的人气重新高涨。日本近代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在其所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营原则,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眼下,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软银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又将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商场。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义利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因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义与利辩证关系.使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能汲取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合理的义利观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陈亮认为义与利都应重视与鼓励,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都无益于社会发展。陈亮的义利观本质上是一种义利合一、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陈亮对义利的个性定位,及追求义利统一所建立起的价值目标,富有宝贵的创新精神,为建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了有益参考:人欲声张与道德自觉并重、动机考察与效果评判并重、公利倡导与个利追求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