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要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性化发展要求、规范化发展要求、阶段性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要求.人性化发展要求关键在于确认其道德生成和发展的个性与差异性;规范性发展要求关键在于确认其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阶段性发展要求关键在于确认其道德发展的相对性;主体性发展要求关键在于一定程度上确认其道德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道德建设是促使道德进步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道德的理论建设是前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基础,职业道德建设是主体.道德建设系统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经济、政治、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这个要求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林泳强 《班主任》2001,(12):3-4
道德情感是道德的生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德育过程看,不管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如何崇高,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情感体验,道德标准和要求就不能真正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又是德育过程最复杂的一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着力于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自觉道德行为是指一种出自于内心的要求,而不是靠外力强制而形成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是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化为实际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及其建构意义1.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道德人格,亦即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提出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当代社会道德滑坡和不断出现的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是直接的原因.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内涵,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的理论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解决道德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问题的可能途径.价值观的非理性和非知识性特点使得价值观教育要远复杂于理性的知识教育.关乎个人道德成长、关乎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的价值观是底线伦理和最低限度的道德所必须要求的;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吸收现代德育研究成果,使其更为生动和易被青少年所接受;价值观教育还要求一个公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网络道德涉及网络信息的传播、管理和利用过程中所要求的道德标准、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一种新型的社会道德类型.当前,由于网络道德缺失所带来的网络用语不文明、价值观偏离、情感冷漠和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里的一支主力军,如果长时间受到一些负面网络信息的刺激,容易对他们的道德培养、精神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故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荣辱观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伦理中最基本的范畴,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荣与辱又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知荣明耻,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做人的道德底线.何为道德底线?就是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或曰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和良知,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分水岭.底线是临界点,是最低要求,是不可逾越和丢弃的.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这些东西,就没有了立身之本,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和灵魂.守住道德底线,是人们安身立命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提出了种种看法.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规范体系是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以及公共生活准则的多层次性结构,叫作社会主义道德;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规范体系是多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无论是高层次的道德要求,还是低层次的道德要求,都属于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我认为上述观点,内容和实质是一致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本文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存在根源,谈一些粗浅看法.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明确地提倡共产主义道德,这是无可置疑的.只不过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涵盖着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并意味着对道德养成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等特征与养成教育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道德养成的实现.同辈群体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是通过群体所提供的道德氛围、角色承担机会以及归属感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从众、摹仿、移情等心理效应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与道德主体意识构成要素来看,"跟进式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跟进式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大学生道德实践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优良的教学对人才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科学性和道德性是衡量优良教学的两个价值维度.道德性是科学性的前提,只有道德的科学教学才是优良的教学.教学道德建设对人才和谐发展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的本质特征和现状为教学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正确认识教学的科学性和道德性,普遍认同教学道德,是教学道德建设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3.
道德既包括道德规范等社会客观要求,也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主观操持,道德既具有道性又具有德性,既具有他律性又具有自律性.道德的道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和道德实践的合规律性,道德的德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属人性和道德实践的合目的性:道德的他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受一定外部条件的限制,具有外部制约性,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又是一种自觉自为行为,具有自觉自为性.辩证统一的道德本性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坚持"道论"与"德论"相统一;坚持"得道"、"体道"与"行道"相统一;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一方面将普遍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伦理危机与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时代出现种种伦理危机,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人格丧失、道德冷漠和虚伪,以及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等.为此,高校德育要大力创新,培养网络道德主体,同时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生在现实复杂的时空条件之中的,而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却是"无奈件"的.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行为体现价值选择之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这不仅是道德生活的实然,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承栽.而康德的无条件道德律让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真正体现了道德提升人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道德意志是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作出的意志努力,是人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调节行为和克服困难的道德能力.日前电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自我意识缺乏、道德意志薄弱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果断性、坚毅性.  相似文献   

18.
李铭 《教育艺术》2007,(10):14-15
一、青年农民工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搞好青年农民工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占全国人口将近六分之一的农民工在道德建设方面赶上时代要求,有关方面要在切实做好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的同时,努力提高农民工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和自觉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慎独、积善等方法,做一个知行同一,道德高尚的人,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员.  相似文献   

20.
诚信道德人格塑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诚信建设为重点,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塑造诚信道德人格,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品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