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生活图景的出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在意识上应该凸现生命意识、生活意识、生成意识;在课程形态上应该从“向师”到“向生”,从“蓝本”到“文本”,从“听话”到“对话”,从“经验”到“体验”,从“独作”到“合作”,从“单极”到“多极”;在课堂行为上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合作交流、个性差异、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一些极端事件在中小学生的身上频发.部分学生往往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自杀轻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作为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渗透生命教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学生正确面对失败,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3.
朱留娟 《语文天地》2014,(32):75-76
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老子提出“终身贵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生命教育的理论就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生命教育一度缺失。当前形势下,生命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应是持久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  相似文献   

4.
5.
李晓宁 《江西教育》2004,(13):65-66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陶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肖川 《师道》2006,(5):16-18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1979年澳洲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center:LEC)。20世纪末期,我国台湾地区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并将2001年称为“生命教育年”。当前,时逢教育改革的黄金时期,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以不同的名称呈现出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大陆很多地方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也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原有的根本性东西并没有真正被触及,具体个人的生命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我们的教…  相似文献   

7.
曹海永 《湖南教育》2003,(18):28-29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情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多人把物质财富当作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孜孜以求 ,而“生命”在人对财富的追寻过程中渐渐地被忽视了。不尊重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似乎变得日益严重 ,而这种现象已经波及到校园。多年来 ,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根深蒂固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生活情感的困惑 ,一些学生自暴自弃 ,离家出走 ,甚至自我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 ,这些悲剧的出现 ,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1 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 …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观照     
林高明 《宁夏教育》2006,(10):55-56
在新课程文化下,观察教育教学的视点日益丰富,多种多样的价值与标尺令人目不暇接。虽然,以种种理念去看课堂,每每令人耳目一新,且也有与众不同的感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一些问题时时在我脑中萦绕不去:真正的教育其内涵是什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呢?有没有一种更具永恒性的价值指南在引领着教育及课堂呢?……  相似文献   

10.
11.
论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维  郑敏  李辉 《教育探索》2005,(6):112-11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介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建构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理念.课程内容应着眼于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课程实施应着眼于师生的交往互动,课程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发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提升生命质量,拥有生存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13.
自杀反映出一个人生命观的缺失.对于青少年的自杀问题,通常的看法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个人的心理扭曲与社会矛盾的转嫁,而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却很少听到愿负其责的声音.从课程设置、内容、实施与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生命教育在学校的缺失与低效问题,并提出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课程实施方式与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建议,期望对预防学生自杀并降低学生自杀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构成师生最重要的一段生命历程。多年来,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课堂教学中“匠”多“师”寡、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异化、过度的教学预设、教育理念“神”与“形”的分离、消极的课堂氛围、师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等现象的影响是走向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困境。因此,建构“师”的课堂,创造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课堂,适度追寻教学预设的完美与教学生成的精彩课堂,打造“神”“形”兼备的课堂,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走向主体间性的课堂是走向生命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乃至于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教育本真的全新教育。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明珠校区)在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中成功地融入了生命教育理念,为学校课程注入了生命活力。课程改革目标: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统整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有两种极端现象依然存在:第一种是狭隘的消极评价,即教师无视学生鲜活真实的生命形态,对偏离预设轨道的课堂生成一律予以无情地放逐;第二种是放纵的积极评价,即教师无原则地包容所有源于学生的课堂信息,以过分的手段予以夸张的肯定,自称“以生为本”。值得思考的是,这两种风格迥异的课堂评价,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化教育起源于民间,从行动开始,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形态应该是温暖、开放和分享的。课堂教学的构建应从关注生活世界,关注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球性时代理念,国际性世纪潮流,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它明确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从而表现亍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