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没有因为成绩优异,十分谦虚谨慎”——这是一种罕见的病句。而有些出版物多次将《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的“不以”译作“不因”,使全句文理大为不通.犯了与上例同类语病。“不因 A 而 B”,这种否定性的因果紧缩句有以下两种规范形式:(一)相当于“因为不 A,所以不 B”,如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乍一看,人们还以为他在责骂自己,其实,诸葛亮并不"卑鄙". 现代汉语将"卑鄙"释为"卑劣龌龊"之意,指的是道德品行恶劣;《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低微而鄙伺"之意,指的是身份地位地下.  相似文献   

3.
<正>东晋时的简文帝,很喜欢和大臣开玩笑。有一个大臣叫魏元孚,长得十分难看,个子矮,脸盘短,还秃顶,其貌不扬。简文帝就问一个近臣:"魏元孚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官呢?他凭什么做的官?"近臣回答:"魏元孚是先帝看中的,听说是有一年春天出去打猎,先帝射死了一只鹿,非常高兴,顺口说了几句诗,先帝不知道诗的出处,问身边的人,结果没一个知道,这让先帝很扫兴。就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卫官的魏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出师表》,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全文共用二十三个“以”字,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句的“以”字怎样讲解?有些参考书解释为介词“为”,我们认为此解不尽妥当,宜解释为动词“认为(以为)”。首先,从词语的组合结构看,“以”作动词“认为”讲,充当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构成一个否定型的谓语格式,“不”字否定动词“以”字,否  相似文献   

5.
〔问疑解难〕 1、怎样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 在古文翻译中,望文生义是说对文句没有确切的理解,而只是片面地牵强附会地翻译。有的学生翻译“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大丈夫打仗,要有勇气。这译文的毛病有二:一是把虚词“夫”(助词,用于句首,无义)作实词译,二是没译出文言判断句的特点。这是词语基础问题。又有的学生把“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译为:先帝创建基业还不到一半,中途就崩塌了。这显然是对“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的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欠缺。所以,翻译文言文要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就应注重字、词、句基础的积累和记点古代文化常识,翻译时更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望文生义"是一种阅读心理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学会望文生义,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根据文言字词的形旁探求改字的本义,叫做"望形生义",根据文言字词的读音和声旁探求字词的意义,叫做"望音比义",而根据句子来推导反求文言字词的意义则可称为"观句求义"。望文生义不是瞎猜瞎想,而是运用训诂常识,建立语感,疏通文意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8.
坦荡狄仁杰     
古代,武则天常常听众大臣说狄仁杰为人宽厚。于是,她故意要试试狄仁杰,就问他想不想知道谁在背后说过他的坏话。狄仁杰坦然道:"如果有过错,臣便改正,至于有人到朝廷讲臣的不是,臣不想知道是谁。"可见,狄仁杰胸怀多么坦荡!  相似文献   

9.
<正>《说文》里说:"卑,贱也,执事者。""卑"本义是伺候主人的奴仆,后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尊"。"鄙"本指远离都市的边远地区,和"都"(都市)相对。因为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行为粗俗,所以"鄙"引申为"庸俗、浅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卑""鄙"合用,意思是"地位低下,庸俗浅陋",一般用于自谦。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现代的"卑鄙"是形容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转为贬义,意思是"语言、品行恶劣,不道  相似文献   

10.
《出师表》一文中有这样几句: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普遍认为,这三句话中的“以”都作介词,笔者以为不妥。认为以上诸句中的“以”应是具地方色彩的句中语气词。 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以上三句中的“介宾短语”都不具备作补语的条件,它们都不作交待动作行为的结果、方式、手段及处所等成分。例如句①,不能理解为:补充说明“咨臣”什么,这样显然不通。  相似文献   

11.
解释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会影响对词义的正确理解。譬如,有的教师这样讲:“‘一日千里’就是一天跑一千里路。”接着问儿童:“你们说,快不快?”“嘿唷,一天能跑一千里,真快呀!”有的儿童惊叫起来;有的儿童却不以为然:“不快,不快,喷气式飞机一小时就要飞一千多公里呢。”照这样解释,怎么能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上“祖国在一日千里地前进”一句的意义呢?又如教师说“‘万众一心’就是一万个人一条心。”这样讲,在儿童天真的心灵中就可能发生误解;两万人有两条心,十万个人有十条心……  相似文献   

12.
1.这两篇文章均选自《__________》,其中《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朝史学家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利尽南海__________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文:(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4.…  相似文献   

13.
无论多难的问题,只要肯动脑筋,都可以迎刃而解。《池里有多少水》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从前有个国王,每天早上接受大臣朝拜以后,便让众臣们陪同他在宫殿周围散步。有一天,他们来到御花园,众人就坐下观看景致。国王瞧着面前的水池忽然心血来潮,就问身边的大臣:"谁  相似文献   

14.
出师表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弟走从军阿姨死人教版教材选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历来众说纷纭,而课本又没有注释,大多数人望文生义解释为:"弟弟从军离开家,姨妈也去世了。"这样解释与后面的"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琵琶女一直想在家终老,和弟弟在一起吗?怎么又会和"阿姨"在一起呢?这都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有必要拨云见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统一的说法,免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老师、  相似文献   

16.
吴然 《语文知识》2002,(7):26-26
先看下列有关“三”的例句,括号中是解释。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三次)——(《出师表》) B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多,很长时间)——(《论语·述而》)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 ——(《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17.
熊洁 《云南教育》2004,(26):12-12
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于《水浒传》有许多妙评。譬如《武松打虎》一段,作者从景阳岗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待武松走上岗,写道:“回头看这月色跗,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有虎来也要大哭”。真可谓抓住读者心理。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8.
释臣     
臣字甲文作?或?,有两个主要意义.一为奴虏、臣仆,甲文中常见.一为举目而视,这个意义存在于合体字中.例如:?、?都以从臣,都有望的意思.?为人举目而望,?为人挺立而视,就是明证.《说文》页部说:"颐,举目视人貌,从页臣声:,这个字读臣,是臣的加旁字.可见古代没有颐字的时候,就是用臣字表示举示远目远视的意思,后来为着与臣仆之臣区别开来,又造了个这颐字.臣字甲文既然作?或?,又有举目而视的意思,所以古文字学家认为它象竖目、纵目.郭沫若先生《释臣宰》一文说:臣"均象一竖目之形".于省吾先生《释臣》一文说:  相似文献   

19.
智慧的力量     
那你编一个给我 难道我堂堂森林帝溶有一个会编故事的吗?即刻诏告全国是,小臣再找一个吉利蛇大臣来到大殿臣有一计此想法甚妙!臣立刻去办 于是吉利蛇大臣一扭一扭下了朝,赶紧去操办。有一个老百姓在森林里没有任何地位。 这个小百姓就是头 咦?他们在看什么脑机灵的心奇鼠。智慧的力量$上海开圆  相似文献   

20.
梅军 《学语文》2023,(2):94-96
《出师表》是义务教育九年级必读课目,从2001年至今,文中有一处标点经历了两次变化。这样的标点变动,使“深追先帝遗诏”的主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陛下”刘禅在追思先帝遗诏,还是“臣”诸葛亮在追思先帝遗诏?笔者从语境分析和公文写作两个方面得出结论:应当是诸葛亮在深追先帝遗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