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州桑蚕业从唐朝中期以后兴起,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湖州成为中国桑蚕业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湖州桑蚕业的兴盛的原因为社会需要,其中主要是赋税征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桑蚕业的发展;江南开发带来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生产力,主要是生产技术,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兴盛。湖州桑蚕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湖州桑蚕业从唐朝中期以后兴起,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湖州成为中国桑蚕业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湖州桑蚕业的兴盛的原因为社会需要,其中主要是赋税征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桑蚕业的发展;江南开发带来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生产力,主要是生产技术,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兴盛.湖州桑蚕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 ,湖州桑蚕业兴盛 ,成为全国桑蚕业的中心 ,其主要原因是中晚唐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桑蚕业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沈氏、张履祥分别在<农书>和<补<农书>后>中论及一系列灾害防治措施.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民要提沟铲地,防治春花灾害;讲究养殖方法,防治猪羊病虫害;经营桑基鱼塘,创业防灾;施肥、编篱,预防盗贼暴徒;推行食疗,去病减灾.在农业经营方面,农民要勤俭持家,备荒救灾;合理策划用地,兴家救荒.在农村社会方面,农家要协调主-佃关系,避免人为灾害.这些论述对中国现代农村建设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清沈氏家族自宋初至宋末,与党争发生关系的有沈与求、沈介、沈诜三人。沈与求为主战派谏官,他虽无意介入党争,却客观上推动了南宋党争,且成为被打击的对象。沈介为议和正旦使,为维护秦桧以来的"国是",不报金朝欲南攻之实,实为罪人。南宋党争对他们文学的影响当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影响到其文学语言的贴切性与情境性。以南宋党争与德清沈氏家族及其文学创作的关系为考察对象,能够看出即使是同一个家族,对党争的态度也可能完全不同,以此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家训中汲取文化养料,切实实现以好的家风带民风、促政风、正党风,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领域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包括汉阴沈氏家训在内的传统家训重视在家族内部倡导和推行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对我们今天治家教子、立身处世及创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家训文化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新时期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需完善人文向度的职业伦理构建.家训文化是融通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典范.我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丰富,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建构提供了丰厚精神本源.高校将家训文化融入辅导员职业伦理建设,发挥家训文化的启导价值,构建以“日常生活、实践诠释”为理性进路,以“爱的教育、价值关怀”为职业导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业的体性问题上,世亲论师在其所造之《俱舍论》中,采纳了经量部的观点,提出以思为体的一体说,并批判了说一切有部的三体说。这种以思为业之体的抉义意谓着,对业本质的认知已经由业现象本身转向了业的起处。而这种将业体归之于业因的转向,又对佛教传统的业报解脱理论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也就是正业道与根本业道这两种业道观念的被提出。  相似文献   

10.
环境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特大沙尘暴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已成为破坏生态与环境的一个突出因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沙尘暴灾害产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之中,不仅是一种生态经济现象,而且具有生态经济性质。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成为诱发沙尘暴的重要人为因素;另一方面,特大沙尘暴灾害既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破坏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对人类社会的生态进化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灾害也将会随之出现。辽宁省地城内的旅游灾害,按成因可分为自然旅游灾害和社会旅游灾害两大类,涉及到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对辽宁省旅游灾害的研究和预防,会逐渐成为推动全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年至1994年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衡阳旱涝灾害出现的规律;阐述了旱涝灾害的成因;提出了防治旱涝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疯狂地对中国大肆搜刮。同时,席卷河南全境的自然灾害发生了,人祸和天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国民政府设立救灾机构、拟定救灾办法,采取急赈、调粟等救灾措施,对拯救嗷嗷待哺的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错失救灾的最佳时机,加上官员的贪腐、麻木等行为,以至于危机给灾区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后人对这场危机进行了无尽的反思、认真的研究,以吸取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4.
从自然环境的变迁为视角出发,以安平地区农业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为背景,抛开本区固有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对本区的影响,来研究安平在历史上作物的种植特点,如何利用本区特有的环境资源兴办私盐,以及如何靠以丝网业为主体的经济专业化来最终完成安平对频繁自然灾害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5.
通辽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危害重,损失大.主要有干旱、暴雨与洪涝、大风沙暴、寒潮风雪、霜冻、冰雹等.本文通过对干旱灾害的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分析干旱灾害的一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从而达到减轻灾害损失之目的,为实现宏观决策,保护农牧业生产稳定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河自河南省郑州附近的桃花峪至山东省垦利县的入海口,称为下游,全长768km。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学界研究还比较薄弱的课题.王文涛先生的专著<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6月版,以下简称<保障>),则以较长的篇幅、全面系统的分析、诸多的创见而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全书共35万字,除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即绪论、秦汉自然灾害与社会救助、两汉民间互助保障、秦汉时期的特殊福利、秦汉时期的身份性福利、秦汉时期的军人优抚、秦汉社会保障的程序及实效、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全书对许多问题都作出了精到论述.  相似文献   

18.
徽州既是商贾之乡,又儒风独盛,故在徽州家族内出现贾儒分业现象。以徽商家族为例,家族分业时率先考虑令子弟业儒,但出贾于家族而言又必不可缺。贾儒兼业遂成为徽商家族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看似贾儒并举,但其中亦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即贾为儒佐,儒以显名。这个递进关系揭示出徽商家族内部的终极目标仍是业儒入仕,以此亦反映出,在商人家族内部,商之地位尚不如儒之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比较了云间派与竟陵派、唐宋派、娄东派及虞山派文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复古主张与性灵思潮在明末文学中有合流的趋势。云间派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能因为他们主张文学复古,就简单视之为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动。  相似文献   

20.
灾害报道编译,是自成一类的新闻传播方式.以汶川地震报道的汉英编译为例,重点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翻译方法及时、准确地报道灾害破坏,描述施救行动,悼念遇难同胞并以此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及人道主义援助,激发全世界人们联合起来共同面对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