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尚榕 《宜宾学院学报》2006,6(3):106-108
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词汇层面上存在着深层的文化差异。本文以“龟”和“牛”为例,分析这两个动物词汇在中、日两国词汇中所分别表现出来的词语形象,并探讨中日文化在词汇层面上所展现出的某些底蕴。  相似文献   

2.
一、好比杨朔笔下雪浪花的“咬”劲,小说创作的新浪潮也在顽强地咬着“规格小说”岩礁般的固体。这个浪潮的主流就是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小说愈来愈向社会政治结构深层和人们文化心珂的深层掘进。在文学新潮流冲击下,作为小说构成因素的情节淡化了,人物隐退了,典型环境模糊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形式从此消逝了呢?对这问题,我不能作出切然的回答。但我相信,构成小说内容和形式的“细节”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只不过会随着内容和形式的演变而更新。这里所说的细节,是超出特指人的行为动作  相似文献   

3.
从表层上看,无论是在“以自然景物为主要素材”、“将美学观注于其中”,还是在“以回归自然为理想”方面,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都极为相似,但从深层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二者相似的背后存在着分歧与差异。文章试从文化历史角度对王雏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哲学、宗教背景”等作综合性比照,指出其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教育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发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原则今天依然是教育方法论的重要依据.然而,这种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文化属性从而忽视了教育与文化的深层关联.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但第氏却给这一辉煌的命题以不必要的限定,妨碍了他所应该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移动短信”这一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存在方式、表现内容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指出短信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前提的一种文化存在,它以多样的形式、特有的复制性和具有解构性倾向的内容,正深刻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短信在为人们提供便利交流和积极文化参与的同时,也带来了审美冲动衰减、主体性创作缺失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早期造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反映着原始宗教崇拜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阶段,这是艺术教育及艺术史论研究中划分远古造型艺术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哲学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北方民族的造型艺术,可以发现,原始宗教崇拜三个阶段中的早期造型艺术作品在深层上直观地反映着北方民族的共性文化特征,那就是对生命的追问以及生命崇拜的实践,并以此构成了北方民族造型艺术的母题特征——“生命崇拜”。  相似文献   

7.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机”一词近年来在各式各样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已经不为人们所陌生。笔者试图将这一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而探讨“契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一、“契机”的概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契机”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哲学层面来讲,“契机”是指对事物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或决定一事物转化为它事物的关键因素。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这样的因素可能以非主要矛盾方面或偶然因素的形式存在着,随事物的发展则成为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环节。其次,从科学的层面来描述,“契机”体现了系统或…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逐渐强化,网络文化暴力将成为暴力谱系中日益醒目和重要的类型。在当下所提及的“网络暴力”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应该说的是“网络文化暴力”。网络文化暴力是在当前网络文化正负效应讨论之中表现出的一种必要的质疑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讲,网络文化暴力构成了理解和谐与秩序网络文化存在的前提。网络文化暴力策略的中心不是建立身份问题,而是通过逃避限制而实现限制的问题。网络文化暴力凭借其多向途径实现着自己的权力意志。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教师、员工、学生、管理者共同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在学校管理中,学校文化的价值是极为重要的,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深层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它是常见的“硬管理“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塑造和谐的文化,提高学校效能.……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在自觉的文化视角中对农民进行冷静地审视大概出现于1985年前后。M·兰德曼曾指出:“社会从文化形式具有特殊性这一点上看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社会在每一种文化中被不同的构成,因此,如果人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的存在,那么,他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对生活对社会进行真实和全面把握的艺术必然会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从而触及深层的文化内容。然而这种“穿透”毕竟不同于一种自觉的文化把握,后者同前者相比更表现出一种对人的理解的掘进。“仅仅从人的社会环境出发仍不足以理解人……虽然我们属于一个社  相似文献   

11.
"迷失"的教育话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许多“陌生”而“新鲜”的话语。这似乎是个好现象,因为它显示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活力。但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深层的问题。这里试图从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具有的许多错误的研究心态与方式等方面来对此问题的内在根源加以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造型艺术的审美结构由技法美、形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构成。通常人们多从文艺学或美学的角度考察和研究,很少从文化学的角度揭示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其实,艺术作品之所以是美的,除了其技法、形象及内在意蕴符合美的规律外,还有一个隐蔽的然而却是十分重要的缘故,这就是它总是契含着某种文化心理,体现着某种文化意味。可以说,文化是美之为美的最深层的根据。揭示艺术作品审美结构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拓宽和掘深人们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视野与渊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作家们对“疯颠”景观的垂青成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时尚.在五四小说中,“疯癫”体现着人们良心磨难的存在状况及其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从特定角度表现了人们在转型时代的病态现实和启蒙追求.小说的“疯颠”景观发人深思,既蕴含着作家对本土文化本质的深邃思考,凌厉峥嵘、直率狂热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鸡唱凯歌天除旧,狗跃山河地更新”。踏着新年春讯的鼓点,《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登台亮相了!翻开《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第一期,我首先感觉到的便是它的独立意识和独特定位,从办刊立足点到读者对象都表现出一个“变”字,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一个“新”字。但是,它的精神品格、内在气质仍然是《湖南教育》的传承与发扬。我们知道,一本杂志的生存方式、办刊思路、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这些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品位,深藏于刊物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杂志文化的成长与发展。《湖南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散发着师道与…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文化这一视角来关注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通过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料的分析,我们发现,从数学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理解数学史料,在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不仅体现得很不够,而且还存在简单化倾向等问题,即:对数学史料的理解单一、对数学史料内容的选择单一、对数学史料的编排单一等。对此,我们认为,应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理解数学史料,从古今中外数学文化史中依据多种主题,选择“史料”内容,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来编排所选择的主题“史料”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农家研究生存在着一种远离乡土的教育倾向,大学场域驱动着“文化离农”成为现实。基于17名农家研究生的求学故事,发现:在大学,存在诸多他者化和媚俗化的利益点,运行着向城市看齐的规则,遍布着乡土淡化的参与者,充斥着竞争肆虐的异化行为,这些挤压了农家研究生的乡土文化。在深层起因上,源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所构成的“位置差”是农家研究生追求“文化离农”的底根。“文化离农”虽是多方面的结果,但教育系统仍可以有所为。大学可以尝试形塑农家研究生主体的乡土自信,丰富大学场域中的乡土元素,弱化大学“走出去”的制度取向。  相似文献   

17.
名词及其活用的动词之间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从翻译理解的角度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统摄,本拟以先秦两汉语言为例,将活用动词的名词归纳为四个语义类型,即“对象结果类”、“工具方式类”、“处所类”、“时间类”,并从今人理解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价值观的历史评判与现实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教育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对教育的评价体系,反映了对教育功效的追求.从这一角度看,教育价值观主要表现为教育目的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制约着人们确立不同的教育目的,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乃至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从而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功效.因此,讨论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在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形势下,若不从教育价值观入手作深层思考的话,教育改革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中西方教育价值观之比较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中西方在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分野,这在"教育"一词的词源上就得到了印证.在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19.
取得非凡成就的莫言、屠呦呦和韩春雨的教育经历极其平凡,相比之下在古代科举和现 代高考中获得状元的人中多数业绩平平,这个事实颠覆了我国社会(包括教育)对人才和教育关系 的习惯看法。有关科学研究也揭示了,自古“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这一极为 独特的文化之谜。事实上,这一文化之谜隐藏着业已存在千余年的“人们追求的优质教育,难以培 养杰出人才”的文化悖论。要解析这一文化悖论,需要从反省我国教育质量文化之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误区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亦能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下,由于媒体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导向力度的匮乏,中国传统节日单一的形式对青少年吸引力甚微,加之青少年教育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日趋淡化。为有效改变这一现象,应从法制角度、舆论角度、学校教育角度、自身教育角度共同入手,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