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确解读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心理贫困,进而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对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扩招与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心理贫困”倾向也目趋明显。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止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贫困概念认知的转变,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范式从保障型转向发展型。发展型资助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帮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加凸显贫困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其长远发展。基于发展型资助理念,从强化心理资本育能、加大能力培养赋能、加强社会支持增能等方面提出了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窘迫相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自卑、孤独、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贫因生的“心理脱贫”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实现资助机制的多渠道化,避免贫困循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四者联动,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心态和习惯。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客观地存在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灵之中.文章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援助"的思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赵媛 《教师》2012,(23):119-119
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高校贫困生常常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高校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贫困,在心理方面也日渐“贫困”,然而仅仅从经济方面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帮扶,实际作用并不大。因此,本文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干预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救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心理贫困”现象更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隐患。它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冷漠攻击、焦虑抑郁、依赖、逃避等消拯心理。作为一个高校工作者,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扶贪”;加大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力度,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心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困,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9.
梁磊 《华章》2012,(12)
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由来已久,在共同富裕尚未实现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存在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由于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探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扶贫”现状,以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贫困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在独立面对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自主开放的大学生活时,必然要接受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心理挑战.有部分贫困生由于认知的偏差,心理能量的不足,面对"经济贫困",存在焦虑、抑郁、自卑、自闭、依赖、敌对等"心理贫困"现象和不良人格倾向.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贫困生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最大障碍,并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校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的范围逐渐扩大,已成为一支特殊的群体。社会、家庭因素导致高校贫困生的产生,这些学生存在生活贫困、心理贫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尊的渴望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优异成绩的渴望和焦虑抑郁心理、对社交的渴望和自我封闭心理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确定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目标,提出经济扶困与心理扶困有机统一、通过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贫困和成长环境的局限,又承受着新环境、就业、学习的压力,贫困生因此产生了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不良心理。对此,社会应完善贫困生的救助机制,学校也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其进行"心理扶贫"。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面对当前复杂的高校教育改革形式,很多家庭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凸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导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摆脱精神压力,是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郏宁扬 《文教资料》2009,(14):197-198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应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不足.努力克服片面强调“经济解困”而忽视“心理解困”的倾向.积极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1997年高等教育全面收费,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跨入大众化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贫困生数量也日益增加。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既物质贫困,又心理贫困。怎样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经长期研究,结合对某大学贫困生的调查、分析,就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经济窘境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成为了制约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正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才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工作助贫困生强化心理韧性,提升成长的幸福感。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韧性的帮扶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其就业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从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入手,借助SWOT分析法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进行全面剖析,并通过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贫困生自身的"五位一体"的就业框架体系对其进行调适和应对,从而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但这一体系中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方面出现缺失,成立专门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机构、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贫困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开展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自助能力都应包含在心理资助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