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2.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相似文献   

3.
北宋前期词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北宋前期词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在多样化的题材中都有所体现。第二是在前期词人佐欢娱乐的词学观念中,诗词"其间作用,理且一焉"的创作观念和崇雅的词学审美理想出现,标志着词学思想的新觉醒。同时,前期词人以具体的创作实践,确立了新的多样化的词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4.
“雅”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宋词的雅化,拓宽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体同诗体一样充实着雅的内质。通过对北宋词内容和艺术上的雅化及其原因的探讨,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宋词的特征和艺术演变的轨迹,从而更好地领会宋词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北宋前期词在发展中深受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地域性不平衡的特点。北宋前三朝政治环境中对南方士人的歧视排斥,限制了南方词人的成长,词坛一度消沉萎顿。真宗后期和仁宗朝词坛开始勃兴,则与南方士子精英大量进入北宋政权和文坛密切相关。北宋前期,南方、北方词人作品风格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分野。随着北宋前期词人仕宦经历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在对北宋三类语言材料进行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对北宋疑问语气词“麽”的用法进行了描写。章认为:a.至迟到北宋,“麽”已彻底、整体完成了虚化;b.在共有的语义功能范畴内,“麽”字句在与反复句的竞争中已占上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c.“麽”确实源于“无”,从北宋的“麽”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无”的语义特征对“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尹彤 《现代语文》2010,(3):43-44
宋代闲愁词具有较高的文化认识作用和艺术审美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北宋前期闲愁词虽然数量不多,但独特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使它具有"闲淡华丽"的艺术特点。晏殊、欧阳修是北宋前期闲愁词的代表词家。  相似文献   

8.
论北宋词的审美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具有浓郁的审美悲剧意识,其生存样态包括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产生这种审美悲剧意识,主要是时代悲剧心理,词体对悲情的宣泄功能,悲音为美的美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语气词"行了"源于完成动词"行"与"了"的组合,其话语功能分为两类:一表"无所谓、不在乎",一表"厌烦、制止"。这两类功能看似矛盾对立,实际上皆由是否符合"达界"要求衍生而来,演变环境决定了它话语功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11.
南唐及北宋前期的艳情词与花间艳情词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在群体的创制中显现了“新质素”和“新趋向”。南唐及北宋前期艳情词写出了艳情的深意。潜入了词人的主体意识,具有以雅笔写柔情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悲剧美学理论观照北宋词可知,北宋词抒写了悲剧意识,折射出悲剧精神,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给他”存在一种虚化用法.“给”的强影响性和“他”的虚指用法的发展以及“给他”在一定语境下的高频共现,使得“给他”中“给”和“他”各自的语法功能淡化, “给他”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表示影响性并具有起加强语气作用的准语法词.本文从历时角度入手,试图探究“给他”虚化的动因和路径,也在共时平面上从句法、语用、语音对该结构进行了大致的描写.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北宋统治者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补为北宋文人指出了兼济与独善的最佳处理方式,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偃蹇、人生失意之时能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超脱与融通的境界,体现在隐逸词作中即为悠然自得、看淡功名、随缘自适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语气词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是非常重要的辅助词之一。本文从现代俄语语气词的分类和功能两个角度,对语气词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1053年至1073年二十年间北宋词和士大夫文人词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二十年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柳永词风的延续期,也是苏轼词风的奠基期。  相似文献   

19.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20.
北宋前期词坛在整个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歌词题材方面表现为:歌妓词、艳情词和闺情词等传统题材依然是词人们写作的重心;对于传统歌妓、艳情和闺情题材的题意加以翻新;沿袭传统题意而运用新的语言;在传统题材里注入词人的自我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