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冬学”是成年补习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的重要办法之一。自1937年开始,陕甘宁边区多次开展冬学运动,每年都有众多参与者,这其中妇女的加入无疑成为冬学运动中的一大特色。关于冬学运动中的妇女教育研究,主要涉及陕甘宁边区开展冬学运动前妇女的受教育状况、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妇女教育的概况、动员妇女参加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妇女参加冬学运动的意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参政是妇女法律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兴期、短暂沉寂期和勃兴期等几个阶段。妇女争取参政权的运动,提高了妇女在婚姻、人格、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地位。封建传统文化、妇女自身意识以及民初法律自身的局限性等制约了民初妇女参政运动的发展。因此,改变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提升妇女文化素质、实现妇女充分就业、加强参政制度建设就成为新时期改进妇女参政运动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项目.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针对中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的特点,阐述了太极拳运动对促进中老年妇女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功效,并进一步说明太极拳运动是适合中老年妇女的一项医疗保健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进步主义运动的推动下,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和妇女选举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解决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为美国妇女赢得了尊重与权利。中产阶级妇女因为其社会身份和历史传统的特殊性在运动中承担了领导者的角色,为女权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运动中,中国妇女积极投身革命,屡建功绩,并开展了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争取妇女各种社会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辛亥妇女运动随着民主革命的形势大起大落,显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都将经历一个复杂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区研究与妇女研究是社会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社区运动与妇女运动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两种较为活跃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分析社区与女性视角相结合的意义,回顾社区对于妇女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发掘社区发展与妇女发展、社区价值与女性价值、社区运动与女性运动之间的关系,较全面地阐述了社区与妇女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发展中,重视社区妇女议题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开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纪元,这个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相比之前任何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经广泛传播后成为妇女运动的重要指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把妇女解放同社会解放联合起来考察,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发展并孕育了其最终的确立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掀起第一个高潮。由于她们处于不同的阶级,导致主体内部分化。男性的参与和支持成为了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走出黑暗的一盏明灯,为运动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不仅唤醒了广大女性主动为自己争取选举权的意识,而且还使一些男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壮大了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9.
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实践的历史经验,而延安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彼时中共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女性身体上的解放。妇女的身体解放既有生理层面的意义,又象征着革命动员的无微不至,体现了中共对妇女群体的极端重视及高超的政治运作能力。透过中共对妇女身体的解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实际运作中工具化、政治化与阶级化的特征。中共对妇女身体的解放是革命牵引下妇女解放运动的具体表征之一,它适应了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他一直很关注妇女的命运,五四运动之后,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的妇女解放思想,为实现女性人格独立、男女平等、促进男女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当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了宗族较发达的江西石城为个案,以乡、村两级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基层土改中的阶级划分标准、土改理由与中共的阶级理论之间关系。至于阶级划分标准,中共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及其使用关系;土改一般是以乡或村为单位,乡、村的土地分配状况地区差异较大,基层的阶级划分标准与中共的或一致或偏离。总体而言,基层遵循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阶级划分的标准,只是一些"无地主或富农"的村庄出现了"拔高"阶级成份现象。面对"偏离"时,往往是"客观性现实"服从"表述性现实",出现了划分标准的政治化、主观化。至于土改理由,中共认为是"两极分化严重";而在基层,"有(大)地主"、"无地主"状况均可能存在。如江西石城"土地分散",中共要面对无"阶级敌人"可斗的尴尬,但却有大量公产的存在。基于中共关于公产的阶级剥削性的理论解释,基层土改将大量公产纳入到"地主、富农"统计。这不仅修正了基层乡村"无地主"的结论,而且使革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实现了从单干到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发展,使5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农民实现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十六大后党把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把“三农”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指引农村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共在土改过程中通过访贫问苦、诉苦运动、挖苦根等一系列思想层面上的动员方法,以及划成分、斗地主、分果实等实践层面上的动员策略,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改革。农民动员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对乡村权力的重构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的改变影响深远。农民动员策略对我们今天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地改革中的阶级划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次重要的政治实践。划分阶级的实践首先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农民的阶级意识,重建了农民的政治心理。这些变化适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真正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组织部作为党的组织工作的助手和参谋部,积极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并结合土改指导整党;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完善程序,规范制度,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在干部培养方面,认真组织培训、选拔、考核、审查、调配与培养干部,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领导权的最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政策的萌芽时期。这些社会政策是应急式的和区域性的,带有一定的试验性,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乡分别管理、土地改革和阶级划分、调和性劳资关系和城乡工资差异、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等方面,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一切财富的最终源泉。2008年10月9日—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与会通过了关于农村土地的一些改革,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好处便是"土地可以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转"。分析视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真实写照也是其理论的继承和延伸。因此研究我国的土地流转我们必须从地租理论入手,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指导下的土地流转,也研究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改革的纵深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然而,单一正式制度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不足以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农村养老问题。探索构建包括商业保险、家庭保障、个人储蓄、集体救助、土地保障在内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主流趋势和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政府积极履行责任是成功构建农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9.
张晓晴 《教育学报》2020,(1):108-119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实施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方针,将乡村教育与政府工作、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牢牢掌握领导权和引导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作用,形成了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教育。相对土地改革、民主选举、诉苦等组织动员方式,以文字下乡的柔性动员方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深入乡土社会,达到组织动员农民的目的。从社会动员的视角阐释“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乡村、农民的关系,乃至对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思想和农民政策,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完成发挥了无以替代的历史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土改政策和路线,极大地动员了广大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农业集体化和户籍制度为制度依托,通过实施数十年的对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基本完成了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历史任务;在改革开放初期,先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至世纪之交,又连续推出取消农业税、补贴农业生产,以及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的新农合和新农保等反哺农业的惠农政策,成为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