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康德的一元准则义务论伦理学是在扬弃斯宾诺莎理性功利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斯宾诺莎关于道德的基础——理性、道德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道德可普遍化、理性功利主义应容准则义务论的思想虽然被康德所认同、秉承、继承和吸取,可是康德对伦理学的目的、出发点、价值取向、善恶之介定、伦理学之归宿的认识与斯宾诺莎有原则分野。斯宾诺莎和康德对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行为路线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原则、自由意志与责任、人生与幸福等问题的揭示,有其历史的贡献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康德伦理学核心是定言命令式.黑格尔批评定言命令式为形式空洞,作为道德法则,缺乏有效性.当代学者区分强弱空洞性问题并发展辩护,或基于普遍法则公式的理性普遍性建构道德原则,或挖掘人性公式做出目的论解释.然而,前者不能免于弱批判,后者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他律.相较这两种,基于道德共识的解释接近于为康德伦理学成功辩护,它体现康德道...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对康德伦理学的继承和超越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从理性到交往理性。他们都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的普遍性原则,但康德的理性是个体理性,而哈贝马斯则在语言哲学的范式里建立了交往理性。其次,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这突出体现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在哈贝马斯那里,自我同一性已不再是康德式的孤独主体的自我反思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彼此承认和相互认同关系。再次,从先验性到程序性。康德用先验性的理性来证明道德的普遍性。哈贝马斯认为。理性是任何商谈、论证都必须满足的合理程序。是一个程序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现代性的伦理辩护,哈贝马斯立足于交往合理性建构了其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性的寻求与获得的方式,为我们的伦理价值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他在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获得提供新的社会学前提、进而回应韦伯隐忧的同时,力图重新确立规范的合理性基础,并寻求一种更高要求的伦理建构理路。然而也就在启示我们从交往互动的现实生活中累积理性道德原则的同时,又凸现了其伦理设计的局限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可能涉及道德原则的冲突,从而陷入道德困境之中。道德困境的存在意味着伦理学不能为人们的行为制定完备的准则与规范,而需要行为主体培养自身的道德判断力。但是,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经验判断力,还是康德所主张的反思判断力,都不能解决道德困境。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判断力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不会压制行为者的道德动机,为解决道德困境问题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十八世纪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中,休谟和斯密是两位颇引人注意的人物,他们以同情说为核心构建的情感伦理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十九世纪西欧再度出现情感论热,当今世界对道德情感的热衷研究,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他们那里找到历史的渊源与印证。自从沙夫茨贝里把“道德感”这一概念弓!人伦理学后,经过哈奇森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与唯理主义伦理学派相对立的情感论伦理学派。这种学说强调作为人性本质的道德情感,把仁爱情感驾于理性之上,并且把它同增进人们的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已经开始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但…  相似文献   

8.
关怀伦理学:主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作为一种德性的关怀,它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又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道德与性别的关系,有陷入性别、逃避性别、超越性别等观点;关怀与实践的关系,应以关怀视角探讨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以母性思考探索走向和平的道路,把关怀作为变革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一种理想来追求。关怀伦理学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即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在关系中自我的认同和自主性;在认识论上表现为注重具体情境,而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注重体验和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判断和证明  相似文献   

9.
当代道德哲学面临的困境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与个人行为动机相分离,即道德原则与个人本真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康德道德哲学、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以及美德伦理学从不同角度解决当代道德哲学困境,但都没有成功。德沃金运用独特的价值哲学方法——融贯论的解释方法,成功地消解了道德原则与个人本真生活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黑尔对于道德语言的解析在现代元伦理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尝试对黑尔的伦理学思想,尤其是对道德语言规约性、普遍性的深入解读,展示其理论特质。黑尔对道德语言"是——应当"的睿智解答,预示了当代元伦理学新的发展方向——与规范伦理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休谟之道德情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瑜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11-13,29
休谟的道德哲学主要致力于对道德基础的研究,他通过对理性和情感在道德行为的作用的分析,系统地论证了道德决定于情感的结论。但在休谟看来道德情感主义不是个人特殊情感的表达,同情心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因此道德有共同的基础,同时道德在不同的文明中表现有所不同。这些新颖的观点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精神始于认识。科学精神则来自科学认识,它是由科学理性、科学追求和科学道德这三个方面构成的。科学理性表现为实证性、普遍性、相容性和可怀疑性四个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而科学认识在创新、开拓和统一的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突破,则表现了作为科学的内在激励机制的科学追求精神  相似文献   

13.
甘雅娟 《文教资料》2011,(35):95-96
本文旨在寻求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追求道德纯粹性的原因。康德认为伦理学的发展要求把经验的实践人学和理性的道德形而上学谨慎的分开;经验因其无法准确无误地判别行为是否出于责任,不具备普遍性等原因而无法充当道德规律的基础;而这又是由人的理性所规定的,人的理性在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深层原因是现象必须服从自在之物的本性要求,即脱离了一切经验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比彻姆和丘卓斯的四原则说和恩格尔哈特的允许原则说是当今生命伦理学界有关原则主义争论的重要关注点.它们在理论基础、理论构建的路径、普适原则的建构方式以及对理性功能的看法上,的确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在坚持原则主义、认可普适性原则、承认多元化的道德境遇、珍视生命等方面则是共同的.反思它们的异同,对我国生命伦理学原则的重建和本土化生命伦理学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境遇伦理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起出现的基督教新道德改革运动的产物。他的理论基础有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实证论和人格至上论。其中,人格至上论展现了价值导向,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表征了思考方法,以道德选择为主题的道德行为主义是行为方式,反先验原则的经验主义伦理学是理论目标。概括说来,就是在"爱"的指导下,依据道德境遇的具体情况理性地做出道德行为。它是现代人摆脱道德盲从和恐惧的有力武器,虽然在实践上还面临一些局限,在论证上尚有问题,但必会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从17、18世纪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家发现情感在伦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开始.休谟伦理学是否为相对主义的争论就源源不断。相对主义伦理学最重要的特征是道德原则和道德判断的相对性,否定道德原则和道德判断的可通约性。从休谟对道德行为的发生、旁观者的同情机制、快乐原则、德性等问题的论述来看,休谟伦理学给予了情感伦理学以稳定的价值判断根基。实现了其伦理学非相对主义的本质。现实社会中许多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允地对待情感。  相似文献   

17.
休谟在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认为道德评价导源于情感,情感通过同情心来传递,而理性不能单独影响道德行为。休谟在强调情感在道德评价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肯定了理性的辅助功能,即理性作为手段能为情感指明方向。虽然休谟提出的“超功利”的情感主义面临道德标准缺失的问题,但他关于正义和共同利益感的论述已经暗示了一种前景,即把功利与情感结合起来。对休谟道德体系的改进在于,将其“以情感为主以理性为辅”的原则替换为“以理性为主以情感为辅”。  相似文献   

18.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思想基础是"交往行动的概念",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可普遍化原则(U原则)"和"话语伦理学原则(D原则)",基本特征是一种"合法性程序"的形式主义。尽管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被批判和责难为带有道德乌托邦的明显色彩,但乌托邦理性的批判绝不意味着放弃必不可少的理想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伦理学研究,在道德基础和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有待重新做出思考。对道德基础的重新思考,要求将道德的基础从知识或理性转变为情感,并消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道德情感的误解。对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要求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发情感。能否实现这两个转变,是当前伦理学研究能否打开情感之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