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国钢琴作品,完美的诠释了中国民族风格旋律与西洋乐器结合产生的独特魅力,让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获得了生命力与延续力,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虎威教授的作品体裁丰富,和声色彩鲜明,结构布局严谨,创作手法新颖,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风格。本文将对黄虎威教授的三部钢琴作品:《乡村的节日》、《欢乐的牧童》、《巴蜀之画》的创作特色、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创作思想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与教育家,黄虎威教授的作品、论著等成果众所周知,研究其器乐作品、艺术歌曲、专著的文章数量众多,而其有关少年儿童的作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和小树来比赛》、《我爱雪莲花》、《我驾飞船上蓝天》三首少儿歌曲作为附录被作者收录在《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上,在其发表的论文《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中,也着重介绍了这三首曲子的创作经历。本文从结构安排、旋律特色、形象塑造、和声织体等角度对三首少儿歌曲进行分析,以探寻黄虎威在少儿歌曲创作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3.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六个乐章分别采用不同民歌主题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文章从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入手,对六个乐章的和声结构、进行特点、调式调性运用、曲式结构选择、织体特点,以及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部钢琴组曲在和声方面运用了五声性结构,曲式采用乐段及单三部曲式等小型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合唱事业的发展和创作的繁荣,我国当代合唱作品与过去相比较,无疑是质的跨越。在数十年的创作中,朱敬修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作品进行不同体裁的尝试以及现代作曲理念的融入。从作曲技法的角度来讲,泛调性、双调性手法的尝试运用,点描手法的运用,人声对打击乐器的音效模拟,丰富多样的衬词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多变的节奏节拍等方面,都是作曲家合唱作品中对于技法上的创新体现。  相似文献   

5.
《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是德彪西创作晚期阶段的精品之作,本文从调式综合手法与调性布局思维、五声性动机的呈示与发展手法等方面对该作品和声技法进行提炼总结,并将德彪西的美学思维与其和声技法相结合,进而审视德彪西和声技法对现代和声技法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量国内无伴奏合唱资料的阅读与分析,总结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创作经验与写作技术。从研究分析无伴奏合唱作品入手,分别从和声应用手法、织体写作技法和调式调性三方面分别予以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其作曲技法及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7.
宋欣语 《陕西教育》2009,(7):141-141,104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风格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个性特征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充分认识其晚期的作品,才能在演奏中正确的把握其晚期音乐的精髓和风格特征.本文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复调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期望能对他晚期的创作理念与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主题调式转换技法在巴赫的复调作品以及古典奏鸣曲式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其应用方式一般为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调式转换。以赋格曲中展开部与呈示部单一主题的调式对比所使用的调式转换技法为基础,分析我国作曲家、理论家在民族调式赋格曲创作中应用调式转换规律于五声性调式音阶的技巧,同时把复调作品的调式转换技法应用于主调音乐创作中,使民族调式的器乐曲主题,可以进行单一材料不同调式调性的对比处理,对于使用民歌主题改编或使用单一材料进行民族调式语言的创作,其调式转换技巧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曲结构,调式调性与声技法入手,对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前奏曲》的创作风格作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二胡曲《秋韵》的曲式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动人,是著名艺术家刘文金先生创作的经典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刘文金运用了西方音乐艺术创作技法,并将我国地方民俗小调的调性与演奏技巧融入作品之中,合理运用本土化民间艺术素材,使这一作品既有协奏曲庞大的气势,又符合中国讲究的"起承转合"之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经典二胡曲《秋韵》的主要内容与内在艺术价值,并指出了二胡曲《秋韵》的曲式结构,总结了创作者刘文金在二胡曲《秋韵》中使用的主要演奏技法.  相似文献   

11.
《月夜听箫》是吴正奎先生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格的钢琴曲,作者的调性思维贯穿全曲。调性思维的研究涉及作品的调式调性、调性色彩、曲式分析等等。而这首民族器乐作品中的调性思维又与民族调式的调式调性和调性色彩紧密相连。本文从民族调式的调性思维的研究出发,在对《月夜听箫》进行作品分析的同时,加入调性思维的论述,从而完整再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钢琴作品的民族化与传承性,一直是中国作曲家探索的方向。本文论述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60首》,是依照原民歌形态编创的钢琴作品曲集。因此,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且还具有一定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功用。笔者重点强调了音乐题材、调式调性及创作技法等方面,挖掘出它对内蒙古民族音乐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布鲁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在"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对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做了细致的分析。在演奏技法部分,对乐曲进行了逐段分析,阐述了在联系和演奏各段时的左、右手技法以及情绪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他的夜曲作品在音乐史上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分析肖邦《降A大调夜曲》Op32.No2为例。从作品的和声进行、调性布局、曲式结构以及音乐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从创作技法的角度和音乐表现内容的角度分别来阐释其内在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十二音序列技法是在自由无调性音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度有组织的作曲技法。而传统曲式结构是以调性为中心.以调性的变化作为曲式发展的主要依据。两者是相矛盾的。但在勋伯格的作品中,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该文以勋伯格这首吉格舞曲为例,试图探究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如何与传统结构产生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第四弦乐四重奏》作为功能调性体系逐步走向衰弱和瓦解的结果,作曲家开始探索新的作曲技法,模型音乐作曲技术,是选用三个或四个音组成的一个和弦式样的模型作为创作材料进行创作,因为没有中心音,所以也常常被称为"无调性音乐"。本文将用模型音乐作曲技法分析巴托克作品,研究其与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异同,同时以音级集合分析作品材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语言进行分析,可看出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独特的和声技法对该作品调式调性的影响,以及该作品与传统和声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陈培勋的《旱天雷》等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借助西方音乐语言,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和审美爱好出发,在标题音乐内容的民族基本格调、调式调性贯穿的"粤调性"、音色技法的民族性以及和声织体的尝试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改编和创作出具有中国音乐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其作品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有着鲜明的民族音乐特性,使广东钢琴音乐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9.
德彪西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同时注入了自己的创新特色,德彪西及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焰火>就是他创新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主要从创作特点、演奏技法两大方面分析德彪西前奏曲<焰火>,旨在使演奏者能够尽量接近作者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希望之神》是赵晓生第一部运用"合力论"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作品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元素相融合,在调性安排上既有有调性的也有无调性的;和声运用上既有协和也有不协和;在节奏的安排上既有复节奏也有单节奏;在创作上既有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继承又有独具名族风格及个人的创新;构思上既有感性的情感宣泄又有理性的理论依据;曲式结构组织严密、严谨统一,同时又可以容纳丰富的矛盾冲突.用作者的语言讲:"这部协奏曲是作为一次'新浪漫主义合力论'探求现代民族精神的实践"[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