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2.
<听颖师弹琴>是唐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篇,至宋代却产生了对颖师弹奏乐器的争论,遂有"听琴"说与"听琵琶"说的论战.这一历史公案的争论来源于对欧阳修"自是听琵琶诗"这一评语的理解,欧氏的这一评语实际上并不是指颖师所弹乐器非琴,其背后反映的是其主和平淡泊、"崇雅斥郑"的古琴音乐观.  相似文献   

3.
琵琶作为一种西域乐器,进入中原后与传统音乐融合,改变了传统音乐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它与唐诗相融合,拓宽了唐诗的选题范围。琵琶意象历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发展,成为唐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不同题材的唐诗中,琵琶意象的内涵不同,依照情感表达侧重,将其分为表达慷慨悲壮、抒发哀怨忧思、烘托宴饮氛围三种类型。琵琶作为西域乐舞文化的典型意象,推动了唐代音乐与诗歌的发展,使得唐诗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七代皇帝,他不仅是一位优秀政治家,还是中国所有帝王中少有的音乐天才。他爱乐善乐,在乐器方面擅长弹琵琶、击羯鼓、吹横笛,在作曲方面编写了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凌波曲》、《紫云回》等。设立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梨园",为唐代的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也释"胡琴琵琶与羌笛"--兼与胥洪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文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文通过剖析胥文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文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6.
琵琶与诗歌在唐代产生了交融,二者相互表现、相互补充。琵琶在边塞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琵琶艺术成为唐代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边塞诗拓展了唐诗的题材领域。唐代诗人以琵琶为素材,以琵琶艺术为媒介,抒发内心的情感,勾勒文人们心灵深处无以言传的精神天地,淋漓尽致地渲染诗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其中《琵琶行》尤为历代后人所传诵。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结合自己仕宦失意,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除了情感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语言与音乐的特点,借助琵琶这种乐器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无法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曾读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记得有一道是:“檀腹琵琶出锦囊,曾偕羯鼓谱霓裳。大唐法曲今谁读,空记当年刘二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继而,结合我对唐代梨园的研究,大量阅读有关资料,又看到清末民初陕西富平张鹏一先生所著《唐代日人来往长安考》,其中有这样一段:“唐时藤原贞敏学琵琶于唐人刘二郎,二郎妻以女,赠以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归为朝廷重器,今犹存。”越发觉得这是中日音乐史上一件重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代音乐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的目光在无形中受到巨大的局限,音乐表演水平、音乐鉴赏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琵琶音乐也不例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琵琶音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即文曲、武曲、文武曲,下面主要围绕琵琶文曲,对它的意境、曲式结构进行再解读,并探究更好地传承琵琶文曲的几点做法,以促进琵琶文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反弹琵琶"语出敦煌壁画中的唐代舞乐形象,是一种打破常规、反向求异的思维战术和处事哲学.  相似文献   

12.
如果没有乐器的发展、外来民族音乐的渗透以及唐人对音乐的特殊爱好,就没有唐代的乐诗和声诗的繁盛。西部乐器和音乐因素的加入,大大改变和丰富了中原音乐,唐代诗歌中所反映的音乐演奏状况,正是中原地区人们接受西部音乐和乐器的过程和心理感受,为后世留下了被诗化了的音乐,从中可以看到西部音乐从民族的、民间的“新声”逐步主流化的过程。通过对西部乐器的流布历史考察,却发现另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许多乐器与中原地区早期的乐器同源,或是从中原传入西域的,例如秦琵琶和筚篥之类,经过改造和发展,伴随着西域音乐再次流入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乐器。  相似文献   

13.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句"轻拢慢撚抹复挑"涉及了当时琵琶的弹奏方法.它引出了今天学者们观点迥异的解释.全文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与比较,得出拢、撚、抹、挑分别是唐代琵琶左手和右手的演奏技法术语:拢与撚,是左手指按弦与揉弦的动作;抹与挑在唐代的四弦琵琶上是右手的拨奏动作.  相似文献   

14.
李俊 《现代语文》2005,(2):109-10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处理好教材中音乐描写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琵琶空前流行,它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乐器,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时不仅流行琵琶曲的创作和弹唱,还将琵琶及意象运用到诗词歌赋中,形成了独特的琵琶意象。本文通过琵琶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唐代琵琶曲的繁荣和琵琶诗的发展历程,将琵琶诗的意象分为悲怨与欢乐、激昂与悲壮、同情与感慨、庄重与神秘、缠绵与怀古五类,感受琵琶和唐诗的意象融合。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民乐之王"的琵琶,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多重影响因素评判演奏成效的既定程式,直接导致了琵琶演奏主体功能的缺失。因此,有必要从琵琶演奏的主体独立性、主体能动性、主体创造性等层面,为其澄清谬误并正本清源。继而需要彰显琵琶艺术的实践特性,从琵琶演奏的技术路径上着力探讨展示琵琶艺术风格、加强琵琶演奏基础训练、提升琵琶演奏者音乐素养的方式方法,为确立琵琶演奏主体功能提供保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琵琶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赋予了其深厚的音乐内涵。琵琶的音乐表现力十分强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渲染整体的演奏氛围,将观众带入到一种独特的演奏情境之中,调动观众的视听感官。具体点来说,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力主要体现在演奏者的情感、技巧和琵琶演奏设备方面。  相似文献   

18.
童音 《儿童音乐》2014,(11):4-7
正2014年10月26日晚,在海门市举行了中国音乐"小金钟奖"沈肇州杯全国琵琶比赛的开幕式音乐会。音乐会以琵琶演奏名家海门行公益演奏会为主题。为来自全国的参赛选手、琵琶演奏者、琵琶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琵琶演奏的高规格、高水准演出。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繁荣并达顶峰,诗歌与音乐又血肉相连,因此,唐代描写音乐的诗颇多,佳作也不少。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三篇尤为上乘之作。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中说:"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可见古人赞誉至绝。故本文作者试图从三首诗的手法运用中加以对比探析,从而探究其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段文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1):107-108
琵琶演奏在唐代是以拨弹横抱为主流。本文在三个方面阐述了拨弹琵琶被指弹琵琶所取代的原因 ,1 .乐器发展的竞争规律决定了这一点 ;2 .琵琶弦的改进是废拨弹改用指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思想意识的转变及民族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