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历史悠久,个性突出,其喜庆、热烈的艺术风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自花鼓灯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突出花鼓灯艺术喜庆、热烈的风格不仅成为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彰显淮河文化个性,抵制文化趋同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在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奖的花鼓灯作品《鼓乡情韵》作为花鼓灯艺术经典,集中的体现了淮河沿岸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这个作品所取得的成就也见证了花鼓灯艺术喜庆、热烈风格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的怀远、蚌埠、风台、风阳及河南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它是表现劳动人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庆祝五谷丰登的民间艺术:有时,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宗教活动紧密联系。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花鼓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细腻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花鼓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区域的不同,花鼓灯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各个流派涌现出各具特色的艺人,逐步发展为有程式性的民间歌舞。在沿淮一带主要有冯国佩为代表的怀远流派和以陈敬芝为代表的凤台流派两大派系。由于眼界与资料所限,本文仅对凤台花鼓灯文化作一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花鼓灯是一种集灯歌、舞蹈、锣鼓与后场小戏于一体,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剧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的推剧、泗州戏、淮剧、花鼓戏等。通过对花鼓灯艺术衍生的微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花鼓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这朵淮上奇葩能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相似文献   

4.
安徽花鼓灯舞蹈是淮河文化的民间艺术种类,具有开放性、节奏性、韵味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角,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传承问题展开研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利用充足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学生的艺术水平与思政水平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创新发展安徽花鼓灯舞蹈、发展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内涵、重视课程思政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融合原则,以及提升安徽花鼓灯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四项措施,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设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传承策略,为传承安徽花鼓灯舞蹈、弘扬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花鼓灯音乐艺术当数安徽皖北地区,其发展历史融合皖北地区的人文风俗以及社会人民的审美理念,可以清晰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地居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强烈喜爱。皖北花鼓灯的音乐历史悠久,源于民俗,传于社会生活及社会运动,其艺术特征潇洒奔放、乐器多样、音乐优美,是民族艺术的代表,建立传承保障机制,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沿淮的花鼓灯服饰通过具象的外化形式反映出淮河两岸灯舞的风格特点,体现了沿淮民众的造型观念、色彩心理等审美思想。花鼓灯服饰的发展衍变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语境的改变沉淀了深厚的精神思想内涵,透视出了淮河流域花鼓灯灯舞服饰审美风格的变化,这对进一步研究淮河流域服饰造型的演变、现状及其传承发展趋势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流行于安徽凤台、凤阳、怀远、颍上的花鼓灯,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吸收了中原地区民间歌舞、曲艺,但不失其本色。更多的遗存着淮夷音乐文化特色。是在楚歌楚声的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淮河风情的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9.
研究从花鼓灯音乐 ,论述其发展历史 ,并对其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一个重要侧面丰富了花鼓灯艺术论坛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图像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分析了花鼓灯艺术在文化、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及社会等6个层面的教育价值,认为:花鼓灯具有健体、健心、健美的价值,符合体育教育本真;花鼓灯在安徽省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且具有综合性教育价值,应该走进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高校体育课堂中;花鼓灯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安徽省各高校领导重视花鼓灯师资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筛选并简化花鼓灯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花鼓灯作为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淮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深受淮河流域人们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斑斓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安徽花鼓灯艺术奔放的人物角色、铿锵的锣鼓鼓点、劲道的舞蹈动作、婉转的灯歌小戏、灵动的布巾绢扇,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秀美、壮美、华美、优美、精美"五美并举的形式揭示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花鼓灯的发展阶段、艺术价值、舞台实践分析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现状。环境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的缺乏,支持经费缺乏是制约花鼓灯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保护区,培养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人,赋予花鼓灯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建设花鼓灯艺术博物馆,提供经费支持是保证花鼓灯艺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花鼓灯健身舞是在民间传统艺术花鼓灯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种健身舞,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本文在研究分析了花鼓灯健身舞和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开展花鼓灯健身舞运动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以天然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历史密切相关。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激发了当代作家的灵感与情思。王安忆、戴厚英、许辉、潘小平、曹多勇等人与淮河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与文化血脉,引水入文,在小说创作中精心构筑“水利工程”,不仅关注着淮河这条具有独特的地理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河流,也关注着淮河岸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对人与河的缠绕、人与土的纠结进行双向阐释。大面积开采淮河岸边的文化资源,花鼓灯的韵律、民谣俗语浸润着淮河的水分,回旋在文本之中,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因水而生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5.
花鼓灯艺术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是一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最早源于宋代,经历了元、明、清而逐渐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存在于民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花鼓灯健身舞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花鼓灯艺术形式,在社会广为流传,如何借助花鼓灯健身舞来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同时也希望通过论文的讨论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高菲 《黑河学院学报》2023,(2):170-172+188
安徽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钢琴曲《花鼓》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内涵,采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表现,实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钢琴曲《花鼓》与安徽花鼓灯的旋律以及舞蹈进行融合,在表现过程中体现现代钢琴表演的音乐美,同时又能体现民间艺术的意蕴美。  相似文献   

17.
以花鼓灯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录像解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分析花鼓灯的特质入手,在阐述影响花鼓灯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思考,期望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凤台"陈派"花鼓灯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在花鼓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个人、生态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探讨"陈派"花鼓灯艺术在历史上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对其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花鼓灯艺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艺术,用丰富而系统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和情节。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起源、流派的提出及其艺术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探索花鼓灯现状及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花鼓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整合了歌、舞、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揉合了武术与杂技等特殊的技巧性肢体动作。从其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上集聚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特点与特色。花鼓灯的起源、发展、流传以淮河流域为主,由于地区性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以冯国佩为代表的“冯派”花鼓灯艺术是花鼓灯舞蹈中的一枝奇葩,其形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