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主要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体会为素材,探讨得出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间可相互借鉴、吸收,通过二者有机的结合,对民族声乐有一定的启发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当今的国际声乐舞台上也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国广大群众对美声唱法已不再感到陌生,而是开始接受并喜欢这门艺术,这就要求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声乐技巧的学习,也要注重音乐修养的提高。因此,学习美声唱法要把提高音乐修养和学习歌唱发声看得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演唱方式,但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递,二者相互交融,互为补充。随着声乐不断发展,声乐演唱者运用自身掌握的演唱技巧使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互融合,使美声唱法逐渐民族化。美声唱法民族化不仅丰富了我国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对推动我国名族音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分析美声唱法民族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歌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其音色洪亮、富有穿透力,表现的内容很广泛。长期以来,歌唱家们演唱艺术歌曲、歌剧、清唱剧等均采用美声唱法。美声唱法的演唱、表演体系发展经过了从口传心授到由声学、喉科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组成的多门类交叉学科。时至今日,声乐学习者不仅仅要学习声乐演唱表演能力,还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6.
7.
歌词的准确表达是西洋传统唱法——美声唱法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师在讲授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应注意强调结合汉语的语音特点和风格,不能为“声”而牺牲“音”,要重视普通话语音的系统学习,找出生活语言和歌唱的声乐语言在发音规律和规范上的异同,使歌曲的演唱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伴随着民歌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以字行腔、以字带声、以字传神、以字传情,唱声唱情、以情动人是中国民族声乐特有的美学品格.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必须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强烈的时代感三者高度结合.不断寻求科学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才能彰显民族特色风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2.
美声唱法注重音色美,它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歌唱方法,而是特指17、18世纪在意大利流行的一种风格和流派。美声注重气息的运用,有了气息支持可将声音扩大两个八度以上。  相似文献   

13.
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源于意大利,与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至20世纪得到世界各国的音乐界认可,在音乐家研究美声唱法的同时,继而融入了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理论。美声歌唱发声技巧属于特殊的技巧性歌唱方法,指高度熟练的歌唱技能,做好歌唱训练的基础性功课对于歌唱者才是尤为关键的,想要掌握和控制在歌唱中自如的唱出优美的乐曲,必须加强练习歌唱的发声方法和气息练习,再加上一些咬字技巧,在整体艺术氛围达到相对较高的听觉品质。  相似文献   

14.
15.
在艺术学院或者是音乐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学是艺术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而在声乐教学方面,美声唱法的学习是最有难度也是主要的一部分。美声唱法主要起源于意大利,在引入中国之后,和中国的民族声乐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美声唱法。美声唱法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练习。而艺术类学生要想学好声乐,美声唱法的练习是很重要的。主要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的一些问题以及练习声乐唱法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声唱法是一种具有传统性的歌唱方法,具有可信赖的科学性。本文从气息的控制、声区的统一、正确的读音、整体性技术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18.
声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人们不仅发展了声乐艺术美的创造,同时也为声乐艺术美的欣赏提供了广阔的大地,使其成了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笔较细致地从气息、共鸣、吐字三方面阐述了对高师音乐专业美声唱法教学中的技术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0.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的产生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美声唱法从欧洲传入中国后逐步发展,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声乐教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且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专业必修课。美声唱法教学作为声乐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虽不断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该文意图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夯实学生基本功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教学中创新我国美声唱法的教学方式,使我国美声教育教学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