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气说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学术界对“文气”理论源流关系的梳理来看,基本认定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是中国文气论的思想渊源,很少提及庄子哲学对文气论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中国后世文气理论的影响,庄子远较孟子为深刻。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69-72
粤方言的分区在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基本可认定的区片为广东的粤海片(广府片)、四邑片、高雷片,广西的钦廉片、桂南片。不同学者,其粤方言分区的归属也不同。粤方言的历史源流有三种学说,即:秦汉以降中原移民说;古楚语来源说;汉语族群中的独立语言说。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民族地位的沉沦,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备受国人关注。为反驳西方殖民者所谓“白优黄劣”的论调,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20世纪初,一大批著名学人在没有仔细辨别的情况下,借用与接受了法国人拉克伯里首倡、但并不科学的“中国文化源于古巴比伦说”。随着“一战”的发生,西方文明弊端的暴露,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明显增强。以“东方文化派”为代表,后起学者对“巴比伦说”予以批判与检讨,并鲜明地提出中国文明为“独立的”、“自创的”的观点,体现了五四国人要求自尊自强、重视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心理。  相似文献   

4.
乱弹笛子属于本剧种特有的专用笛子,它的规格比同调通常笛略大一些,音色比较宽厚、圆润、洪亮、清脆等特点。乱弹笛子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六孔笛(六个按音孔),一种是特有的七孔笛(七个按音空)和双膜七孔笛(两个膜孔)。我国七孔笛的历史,从战国到现在至少有2200多年。19世纪至20世纪,在河北乱弹领域的文献中也有记载。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采访,将乱弹七孔笛以及它的型制、功能和在乱弹伴奏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作以粗浅探讨,以便对乱弹音乐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鹏 《天中学刊》2013,28(5):83-85
近年来,随着新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早期铁器,逐渐形成中原冶铁技术"西来说",即西亚、中亚的冶铁技术经由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而且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但是,甘肃临潭磨沟铁器的出土,使得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观点。中原冶铁技术西来路径不止新疆、河西走廊一条,青海河湟地区也应该是其重要的传播区域,即形成一条从南亚经由西藏、河湟地区向中原传播的路线。  相似文献   

6.
王经作《四六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在序言里述及四六文之兴并溯其源流,讨论了四六在宋代的流变,认为四六发展到宋时已极盛,但未脱五代衰陋气,直至夏竦等出现才为之一变,本文对此作一浅论。  相似文献   

7.
集部是我国古籍目录分类的一个重要门类,著录了历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丰富的集部文献,也因此有了集部文献的分类。在我国目录学史上,集部文献的分类以及这种分类在后代目录书中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集部文献的产生和分类源于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而集部文献的分类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它反映了人们图书目录知识的不断深化,对我国古代书籍的保存以及古代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铚作《四六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在序言里述及四六文之兴并溯其源流,讨论了四六在宋代的流变,认为四六发展到宋时已极盛,但未脱五代衰陋气,直至夏竦等出现才为之一变,本文对此作一浅论。  相似文献   

9.
客家源流研究一直是客家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国内客家研究尤其是客家源流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对近十年(1994—2004)来国内的客家源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其作简要评析,以备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可查阅文献看玉屏箫笛的研究紧紧局限于制作工艺、生产流程、历史及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而没有将产学研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玉屏箫笛的产学研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互为依托,形成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中国文明西来说”,虽已在现代理论与文化史上受到过否定,但因种种原因,近年来再度泛起。“西来说”的实质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一元文化观,文明的起源存在一定的交互性,将中国古代文明完全溯源于外来,很容易滑入民族虚无主义。仅因中国古代文明相对晚成的文字史就将中国文明的起源归于“西来”,是缺乏文明自识与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文献的产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将保山地方文献的产生发展融入到保山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加以考察,探讨了保山地域文化变迁影响下的保山地方文献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名片源流探     
名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当今社会用得较为普遍 ,我国古代早就把名片作为一种晋见交往的工具 ,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而成为今天的名片  相似文献   

14.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对楚辞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产生条件、地位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高明卓异之处 ,在于他能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楚辞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 ,即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刘勰认为一代文学的新变 ,既要接受“世情”和“时序”的影响 ,也要善于从传统文学中合理地汲取养分 ,因此 ,他主张“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在后现代视阈下有全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后现代对成人教育的理论界说,但此新理念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现代成人教育理念有其自身的理论发展源流,并在此基础上,有其自身独特的成人教育的教育图景。后现代成人教育理念、图景对我们发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三弦源于弦鼗的观点提出质疑。另作新论。通过三弦的史料记载和考据三弦应源于蒙古民族所创制的西那嘎。也就是说西那干胡兀日的另外一种变体。由此蒙古人把三弦也叫“西那嘎”或“胡不儿”。它并非源于弦鼗。更不是“盖琵琶本四弦,三弦者,减去琵琶一弦也”的说法。古代蒙古人创制三弦时。也不是简单地把二弦或四弦改为三弦.而是以蒙古人的制作方法、发声原理、美学观点以及声音特点进行了创制。制作材料上遵循自产自制的原理.把琴箱蒙上羊皮,张拉羊肠做琴弦,长颈无品,无论是在蒙古包。还是在马背上操弄极为方便。三弦把蒙古族胡兀日类乐器的四、五度定弦法融为一体,并丰富了胡兀日类乐器的种类。  相似文献   

18.
泉州畲族是一支典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围绕其源流的问题在学术界尚存诸多争议。笔者在有关史料和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期间泉州畲族各地申请恢复民族成份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泉州畲族源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结合佛教和中土两种文献来研究汉语成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汉语成语尤其是那些佛教文化色彩浓厚的成语的源流、语义的发展演变过程,能够为汉语成语的演变研究和辞书编撰及修订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并且其上三代受朱元璋分封为永嘉郡公,自此从刘氏彭城郡独立出来,成为永嘉郡刘氏。论文追踪溯源,系统考述了刘伯温家族姓氏从远古到宋元明清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